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嘹唳  拼音:liáo lì
1.鸿、雁、鹤等的鸣声。唐。李百药〈笙赋〉:「远而听之,若游鸳翔鹤,嘹唳飞空。」也作「嘹呖」。
2.蝉鸣声。唐。陈子昂〈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诗:「葳蕤苍梧凤,嘹唳白露蝉。」
《漢語大詞典》:彻天(徹天)
(1).上达云天。形容盛大。 汉 焦赣 《易林·乾之否》:“戴日精光,驂驾六龙;禄命彻天,封为 燕 王。”
(2).上达云天。形容高。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汪凤》:“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 清 孙枝蔚 《次韵答邓孝威》之六:“烽火回头尚彻天,须将现在鬭尊前。”
(3).上达云天。形容声音响亮。 宋 陈师道 《妾薄命》诗:“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赵朴初 《浣溪沙·和毛主席民族歌舞晚会》词:“铜鼓芦笙响彻天,轻裾长袖舞翩躚,歌声齐唱大团圆。”
(4).整天。《中国歌谣资料·河南新乡民歌〈一把骨头蹦着筋〉》:“乡长顿顿不离荤,保甲长彻天醉熏熏。”
《漢語大詞典》:朗然
(1).光明貌。初学记卷十九引《卫玠别传》:“昨与吾外甥并坐,烱然若明珠之在我侧,朗然来映人。”《隋书·天文志上》:“月盛之时,虽有重云蔽之,不见月体,而夕犹朗然,是月光犹从云中而照外也。”
(2).清澈貌;明白貌。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朖然不儇,若失其一。” 陈奇猷 校释:“朖为朗本字,见説文……谓中心清澈而无巧慧,即中心虚静而无巧诈之意。”南史·陆慧晓传:“ 慧晓 心如照镜,遇形触物,无不朗然。” 元 刘君锡 《来生债》第四折:“我一闻其言,心下朗然省悟。” 沈从文 《边城》十:“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
(3).疏朗貌。 俞樾 茶香室丛钞·东坡像引 清 毛奇龄 《西河杂笺》:“鼻垂圜根细,而鬚朗然。”
(4).形容声音响亮。说郛卷三十引 元 无名氏《隽永灵》:“诸神皆赋一韵,且各删润雕改商确,又久之遂毕,朗然诵之。” 清 史震林 《西青散记》卷一:“ 梦覘 咏仙女诗,声朗然出风雨外。” 许杰 《赌徒吉顺》下:“两面夹住的高墙的回音,格外朗然。”
《國語辭典》:嘹呖(嘹嚦)  拼音:liáo lì
鸿、雁、鹤等的鸣声。《醒世恒言。卷四。灌园叟晚逢仙女》:「芦苇中鸿雁群集,嘹呖干云,哀声动人。」清。邓廷桢〈好事近。云母小窗虚〉词:「料得平沙孤艇,听征鸿嘹呖。」也作「嘹唳」。
《漢語大詞典》:振响(振響)
发出音响。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法鼓琅以振响,众香馥以扬烟。”南齐书·刘祥传:“盖闻鼓鼖怀音,待扬桴以振响。” 清 陈田 《明诗纪事戊籤·皇甫濂》:“ 景纯 振响于仙游, 摩詰 攄怀于禪寂。兴到斯成,曾无造次应酬之语。”
分類:发出音响
《漢語大詞典》:蚓窍(蚓竅)
(1).旧误蚯蚓能鸣,其声发于孔窍。比喻微不足道的音响。亦用以谦称自己的文才。语本 唐 韩愈 轩辕 弥明 《石鼎联句》:“时於蚯蚓窍,微作苍蝇鸣。” 宋 刘克庄 《和徐常丞洪秘监倡和》:“公诗妙巧过 般输 ,蚓窍何堪和大儒。” 清 黄宗羲 《辞张郡侯请修郡志书》:“使山林者而与臺阁之事,蚓窍蝇鸣,岂谐《韶》《頀》。”
(2).泛指拙劣的诗文创作。 清 曹寅 《集唐诗跋》:“所谓奋虫臂者不足以示 晋鄙 之椎,矜蚓窍者不足以喻驱山之鐸。” 清 赵翼 《题〈敦拙堂诗集〉》诗:“阳乌掩爝火,轰雷塞蚓窍。” 金一 《心声》:“腐音溼响,纤态仄调;讋鲸呿於蛙鸣,谐凤吹於蚓窍。”
《國語辭典》:人籁(人籟)  拼音:rén lài
1.人所发出的声响。如:「在这深山的夜里,人籁静息,只听得虫鸣蛙唱,此起彼落。」
2.箫声。《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
《漢語大詞典》:朗润(朗潤)
(1).明亮润泽。周书·高琳传:“ 琳 母尝祓禊 泗 滨,遇见一石,光彩朗润,遂持以归。”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 陶曾佑 《中国文学之概观》:“若凤凰之雝喈,圭璋之朗润。” 冰心 《一个母亲》:“那一个孩子不像出水的莲花一般,发出自然朗润的光辉。”
(2).爽朗温和。 唐 王勃 《梓州郪县兜率寺浮图碑》:“长史 河东 裴某 ,风神朗润,操履贞勤。” 明 李东阳 《光禄寺少卿李君墓志铭》:“生而朗润,数岁能属对,人争诵之。”
(3).谓声音响亮圆润。 清 梅曾亮 《原任予告大学士戴公墓碑》:“吐词流音,朗润畅远。” 茅盾 《无题》:“开头的一二分钟,虽然念得快,声音倒是朗润的。”
《國語辭典》:汽笛  拼音:qì dí
轮船或火车上所装的发声器。
《漢語大詞典》:凡响(凡響)
(1).平凡的音响、音调。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由天性使然,非关学问。”《老残游记》第十回:“从前听过 孙琴秋 先生弹琴,有《汉宫秋》一曲,以为絶非凡响。” 郑振铎 《蝉与纺织娘》:“那鸣虫的作响,真不是凡响。”
(2).指平庸的作品。 清 黄景仁 《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和赠一首》:“文章鼓吹有根柢,以混凡响奚能讹。” 清 昭梿 啸亭杂录·果恭王之俭:“善诗词,幼受业於 沈确士 尚书,故词宗归於正音,不为凡响。”
《漢語大詞典》:厉响(厲響)
激出音响。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飞声激尘,依威厉响。” 晋 潘岳 《射雉赋》:“伊义鸟之应敌,啾擭地以厉响。”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四:“厉响思清晨,远去何所依。” 逯钦立 校注:“励响,激出音响,指急啼。”
分類:音响
《國語辭典》:广播(廣播)  拼音:guǎng bò
1.普遍施予。《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裴松之注引《吴录》载策上表谢曰:「陛下广播高泽,不遗细节,以臣袭爵,兼典名郡。」
2.广泛传播。如:「这种小事,他也到处去广播,真无聊!」
3.利用音波与电波为人类服务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有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两大类。
4.以广播方式传送出来的节目。如:「听广播」。
《漢語大詞典》:寒韵(寒韻)
凄清的音响。 唐 贾岛 《送贞空二上人》诗:“石磬疏寒韵,铜瓶结夜凘。” 唐 方干 《滁上怀周贺》诗:“瞑雪细声积,晨鐘寒韵疏。”
分類:凄清音响
《國語辭典》:朗畅(朗暢)  拼音:lǎng chàng
明达。《文选。陆机。文赋》:「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漢語大詞典》:遐音
(1).传之久远的音响。指高尚的道德和美好的文章之类。 晋 陆云 《九愍·修身》:“仰勋华之耿辉,咏三辟之遐音。” 唐 吕温 《代宰相祭故齐相公文》:“文章元龟,学覩儒奥,政为吏师,金鏘遐音。”
(2).远方来的音讯。 明 袁达 《暮春约友登鳌峰》诗:“岂而白驹隔陋巷,不见黄耳来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