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铜鞮(銅鞮)
(1). 春秋 晋 邑名。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晋平公 曾筑 铜鞮宫 于此。 汉 置县,治所在今 山西省 沁县 南。 北魏 以后屡有迁移。 明 洪武 初废入 沁州 。左传·成公九年:“秋, 郑伯 如 晋 , 晋 人讨其贰於 楚 也;执诸 铜鞮 。” 杜预 注:“ 铜鞮 , 晋 别县,在 上党 。” 杨伯峻 注:“据《嘉庆一统志》, 铜鞮 在今 山西 沁县 南。”
(2). 春秋 晋 离宫名。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今 铜鞮 之宫数里,而诸侯舍于隶人。” 杜预 注:“ 铜鞮 , 晋 离宫。” 杨伯峻 注:“ 铜鞮宫 在 山西 沁县 南二十五里。”
(3).指 襄阳 。 唐 李端 《代弃妇答贾客》诗:“ 玉垒城 边争马走, 铜鞮 市里共乘舟。” 宋 张孝祥 《醉落魄》词:“桃花庭院光阴速, 铜鞮 谁唱大堤曲。归时想是樱桃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一·公文介公诗:“《襄阳》云……林鶯送客巖花笑,曾见 铜鞮 歌舞无?”
(4).曲名。 明徐复祚《投梭记·叙饮》:“唱罢《铜鞮》日欲脯,花前醉樽前起舞。”参见“ 铜鞮曲 ”。
(5).亦作“ 铜鍉 ”。复姓。 春秋 时有 铜鍉伯华 。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漢語大詞典》:铜鞮曲(銅鞮曲)
《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 沈约 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
《漢語大詞典》:白铜鞮(白銅鞮)
(1).见“ 白铜蹄 ”。
(2).见“ 白铜堤 ”。
《漢語大詞典》:白铜蹄(白銅蹄)
亦作“ 白铜鞮 ”。 南朝 梁 歌谣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 唐 李涉 《汉上偶题》:“今日 汉江 烟树尽,更无人唱《白铜鞮》。” 明 高启 《长安有狭斜行》:“小妇劝杯酒,能唱《白铜鞮》。”
分類:歌谣
《漢語大詞典》:白铜堤(白銅堤)
古代 襄阳 境内 汉水 堤名。 唐 刘禹锡 《故相国燕国公于司空挽歌》之二:“ 汉水 青山郭, 襄阳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全唐诗》卷七八五载《春》之一:“ 白铜堤 下烟苍苍,林端细蕊参差香。” 前蜀 韦庄 《浣溪沙》词之四:“緑树藏鶯鶯正啼,柳丝斜拂 白铜堤 。”一本作“ 白铜鞮 ”。
《國語辭典》:鞮译(鞮譯)  拼音:dī yì
传译。《新唐书。卷一八一。列传。李蔚》:「鞮译差殊,不可研诘。」南朝齐。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匦牍相寻,鞮译无旷。」
《漢語大詞典》:鞮译象寄(鞮譯象寄)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鞮译象寄”借指四方少数民族。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其业之精也,则自 虞 、 夏 、 商 、 周 之典章,鞮译象寄之语言,至于射御摽縵襍服之枝,凡可以为国家天下之用者,能贯而通之。”
《國語辭典》:鞮鞻  拼音:dī lóu
职官名。周置,掌管四夷的音乐。
《漢語大詞典》:狄鞮
(1).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南朝 梁 沈约 《均圣论》:“ 周 室受命,经典备存,象寄狄鞮,随方受职。”后泛指通译官,翻译人员。 宋 黄庭坚 《款塞来享》诗:“圣主敷文德,降书付狄鞮。” 清 黄遵宪 《罢美国留学生感赋》诗:“惜哉国学舍,未及设狄鞮。”
(2).古地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俳优、侏儒、 狄鞮 之倡。”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 韦昭 云: 狄鞮 ,地名,在 河内 ,出善唱者。”一说西戎乐名。见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 郭璞 注。
《漢語大詞典》:铜鞮曲(銅鞮曲)
《白铜鞮歌》。也称《襄阳蹋铜蹄》。乐府清商曲名。隋书·音乐志上:“初 武帝 之在 雍镇 ,有童謡云:‘ 襄阳 白铜蹄,反缚 扬州 儿。’识者言,白铜蹄谓马也。白,金色也。及义师之兴,实以铁骑, 扬州 之士,皆面缚,果如謡言。故即位之后,更造新声,帝自为之词三曲,又令 沈约 为三曲,以被絃管。” 宋 梅尧臣 《送周谏议知襄阳》诗:“里儿尚唱《铜鞮曲》,耆旧争随画鹿车。”
《漢語大詞典》:鞮汗
指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 隋 薛道衡 《出塞》诗之二:“长驱鞮汗北,直指 夫人城 ;絶漠三秋暮,穷阴万里生。”
《漢語大詞典》:译鞮(譯鞮)
翻译。辽史·陈昭衮传:“工译鞮,勇而善射。”参见“ 译象 ”。
分類:翻译
《漢語大詞典》:译象(譯象)
礼记·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因以“译象”指翻译人员。 王闿运 《〈八代文粹〉序》:“ 越雋 至 夔 巫 百舍,而同於 蜀 语; 宜章 隔 乐昌 一领,而动资译象。文之判代,亦犹是矣。”参见“ 象胥 ”。
《漢語大詞典》:象鞮
见“ 象寄译鞮 ”。
《漢語大詞典》:象寄译鞮(象寄譯鞮)
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后称翻译为“象寄译鞮”。《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论外人谋我教育权之可危》:“往者总署之设‘同文舘’也,生徒数百计,虽无奇材异能,足任外交,然以供象寄译鞮之职,则固绰有餘裕。”亦省称“ 象寄 ”、“ 象鞮 ”。 清 黄遵宪 《寄怀左子兴领事》:“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严复 《译〈天演论〉例言》:“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 梁启超 《〈适可斋记言行〉序》:“所见所闻,其象鞮之流,往往学此为衣食计,无通识,无远志。”
分類:翻译
《漢語大詞典》:东鞮(東鞮)
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汉 扬雄 《法言·孝至》:“ 黄支 之南, 大夏 之西, 东鞮 北女 ,来贡其珍。” 南朝 齐 王融 《上北伐图疏》:“ 东鞮 献舞,南辫传歌, 羌 僰 踰山, 秦 屠 越海。”
《韵府拾遗 齐韵》:韦鞮(韦鞮)
宋书乐志:武始舞者,平冕,黑介帻,元衣裳,白领袖,绛领袖中衣,绛合幅裤,绛袜,黑韦鞮。
《漢語大詞典》:鞮寄
翻译。 梁启超 《变法通议·学校馀论》:“彼同文馆等之设,其原奏档案,所称不过以交涉日伙,鞮寄需人,思通其语言,毋受矇蔽。故其成就,上焉者足备总署使馆之繙译,下焉者可充海关洋行之通事。” 苏曼殊 《〈拜伦诗选〉自序》:“自餘译者,浇淳散朴,损益任情,寧足以胜鞮寄之任。”
分類:翻译
《漢語大詞典》:鞮象
古代通译南方、西方少数民族语言的译官。也指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光景所照,鞮象必通。”
《漢語大詞典》:寄鞮
古时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清 蒋平阶 《送李分虎之滇黔》诗:“荒服开州郡,穷边走寄鞮。”参见“ 寄象 ”。
《漢語大詞典》:寄象
(1).古时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 明 归有光 《王天下有三重》:“圣法道,道法天,君子之道。所以考三王而不谬,建天地而不悖,质鬼神而无疑,俟后圣而不惑者此也。不然……以相諭则不得其志,亦寄象鞮译之音而已,何重于王者之文!” 章炳麟 《程师》:“学之成验,定於校试,校试固不能无偏重轻。藉令试之殿廷,然诸校録者復多白徒,稍上非寄象之材,则目録之士耳!”
(2).寄托物象。 南朝 宋 郑道子 《神不灭论》:“悟夫理精於形,神妙於理;寄象传心,粗举其证,庶鉴诸将悟,遂有功於滞惑焉。”
《國語辭典》:鞮鍪  拼音:dī móu
头盔。《战国策。韩策一》:「甲值鞮鍪,铁幕革抉㕭芮,无不毕具。」《文选。扬雄。长杨赋》:「鞮鍪生虮虱,介冑被沾汗。」
分類:战士头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