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芒鞋  拼音:máng xié
用芒草编织的鞋子。宋。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儒林外史》第三七回:「腰系丝绦,脚下芒鞋。」也作「芒履」、「芒屩」。
《漢語大詞典》:青鞋
亦作“ 青鞵 ”。
(1).指草鞋。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仇兆鳌 注:“沈氏曰:黄帽,籜冠。青鞋,芒鞋。” 宋 辛弃疾 《点绛唇》词:“青鞋自喜,不踏 长安市 。” 清 郑燮 《赠图牧山》诗:“青鞵踏晓露,小阁延朝暾。”
(2).借指笔套。 宋 黄庭坚 《戏咏猩猩毛笔》:“明窗脱帽见蒙茸,醉着青鞋在眼中。”
分類:草鞋
《國語辭典》:草鞋  拼音:cǎo xié
1.用草编成的鞋。《儒林外史》第五回:「换了蓝布衣服、草帽、草鞋,寻一条小路,……连夜找路回省城去了。」
2.(歇后语)没样儿。比喻没有规矩,不成体统。如:「他的孩子顽皮成性,是个草鞋──没样儿。」
《國語辭典》:麻鞋  拼音:má xié
麻制的鞋。唐。杜甫〈述怀〉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儒林外史》第三九回:「看那人时,三十多岁光景,身穿短袄,脚下八搭麻鞋,面上微有髭须。」
分類:麻鞋
《漢語大詞典》:棕鞋(椶鞋)
亦作“棕鞋”。 用棕丝编制的鞋。 唐 戴叔伦 《忆原上人》诗:“一两棕鞋八尺藤, 广陵 行遍又 金陵 。” 宋 苏轼 《宝山新开径》诗:“藤梢橘刺元无路,竹杖椶鞋不用扶。”
分類:棕丝编制
《漢語大詞典》:棕鞋(椶鞵)
亦作“棕鞋”。 棕鞋。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以红带寄王宣义》:“白头不是折腰具,桐帽棕鞵称老夫。” 清 金农 《张二丈以白苎布见遗感作十韵》:“罕逢褦襶少苛礼,椶鞵桐帽方相宜。”
《國語辭典》:弓鞋  拼音:gōng xié
本指弯底的鞋子。后用来泛指缠足妇女所穿的小脚鞋子。《儒林外史》第五三回:「聘娘只得披绣袄,倒靸弓鞋,走出房门外。」
《国语辞典》:绣鞋(绣鞋)  拼音:xiù xié
女子所穿绣有文彩的鞋。唐。白居易〈新乐府。红线毯〉:「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绣鞋随步没。」《红楼梦》第四○回:「可惜你们的那绣鞋,别沾脏了。」
《漢語大詞典》:凤鞋(鳳鞋)
旧时女子所穿的绣花鞋。以鞋头花样多绘凤凰,故称。 宋 刘过 《沁园春·美人指甲》词:“见凤鞋泥污,偎人强剔。” 元 岑安卿 《美人行》:“露晞香逕苔蘚肥,凤鞋湿翠行迟迟。” 清 洪升 《长生殿·禊游》:“一隻凤鞋套儿。”
《國語辭典》:笋鞋(筍鞋)  拼音:sǔn xié
以竹箨制成的鞋。宋。徐照〈赠江心寺钦上人〉诗:「客至启幽户,笋鞋行曲廊。」
分類:编结
《國語辭典》:鞋底  拼音:xié dǐ
1.鞋子的底面。也作「鞋底子」、「鞋底儿」。
2.宋朝杨亿有盛名,曾因草制为执政者所点窜。杨亿不平,取其稿上改易处以浓墨涂抹,人问其故,答说是他人脚迹。后世行文遇人涂抹,谑称遭鞋底。见宋。温革《隐窟杂志》。
《骈字类编》:鞋钱(鞋钱)
宋史兵志今拟留戍兵二万五千五百七十八人分置江南东路两浙东西路州军防一年满替出军一次依平蛮故事每月别给钱三百岁给鞋钱一千
《国语辞典》:铁鞋(铁鞋)  拼音:tiě xié
喻耐穿无比的鞋。如:「踏破铁鞋无觅处。」
分类:无比
《漢語大詞典》:鞋尖
鞋头。《金瓶梅》第二九回:“要做一双大红素段子白綾平底鞋儿,鞋尖上扣绣鸚鵡摘桃。” 沈从文 《边城》二:“就坐在门口小凳子上做鞋子,在鞋尖上用红绿丝线挑绣双凤。”参见“ 鞋头 ”。
分類:鞋头
《漢語大詞典》:鞋头(鞋頭)
(1).鞋尖。鞋的前部。《金瓶梅》第四回:“蹲下身去,且不拾箸,便去他绣花鞋头上祗一捏。”
(2).做鞋的零碎布料。秧歌剧《货郎担》:“满箱的杂货,一样又一样:白布、蓝布、直贡呢、丝缎、鞋头、网面、五色洋线。”
《骈字类编》:鞋穿(鞋穿)
白居易登香炉峰遇雨诗见袜污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