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褒弹(褒彈)  拼音:bāo tán
缺点、差失。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彩画的,红近著白,青间著紫,无褒弹、无破绽、无瑕疵。」元。郑廷玉《金凤钗》第二折:「写染的无褒弹,吟咏的忒风骚。」也作「包弹」。
《國語辭典》:包弹(包彈)  拼音:bāo tán
1.批评、指责。唐。李商隐《杂纂。卷上。不达时宜》:「筵上包弹品味。」《西湖二集》卷二○:「如今你素无文名,若骤然中了一个进士,毕竟有人议论、包弹著你。」也作「团剥」。
2.缺点、差错。《董西厢》卷一:「德行文章没包弹,绰有赋名诗价。」元。乔吉《金钱记》第一折:「这娇娃是谁家。寻包弹觅破绽敢则无纤掐。似轴美人图画。」也作「褒弹」、「褒谈」、「弹剥」、「弹包」。
分類:批评指责
《漢語大詞典》:訾谤(訾謗)
亦作“訿谤”。 毁谤,非议。 唐 道宣 《叙列代王臣滞惑解》:“斯言訿谤,天地不容。” 明 方孝孺 《书李质夫序后》:“声誉者己之所致以彰其身。一有所不至,则人将訾谤之矣。”
分類:毁谤非议
《漢語大詞典》:诋议(詆議)
诋毁非议。 清 谭嗣同 《上欧阳中鹄书》之十五:“至於不知者之詆议,则终无不詆议之时,亦诚不足道矣。”
分類:诋毁非议
《漢語大詞典》:疵陋
谓见闻浅陋而好非议。 唐 司空图 《容城侯传》:“虽待物无私,方圆不碍,然疵陋者终恶忌,积毁於上。”
《漢語大詞典》:疵物
非议事物。
分類:非议议事
《漢語大詞典》:谤诅(謗詛)
非议、咒骂。 汉 王充 论衡·解除:“赋敛厚则民谤诅。”明史·刘訒传:“知帝喜告訐,乃摭 纘宗 迎驾诗‘ 穆王 八骏’语为谤诅。”
分類:非议咒骂
《漢語大詞典》:笑毁
讥笑非议。 宋 梅尧臣 《送薛氏妇归绛州》诗:“慎勿窥窗户,慎勿輒笑毁。”
分類:讥笑非议
《漢語大詞典》:议声(議聲)
非议之声。魏书·高允传:“今殿下国之储贰,四海属心,言行举动,万方所则,而营立私田,畜养鷄犬,及至贩酤市鄽,与民争利,议声流布,不可追掩。”
分類:非议
《漢語大詞典》:诋疵(詆疵)
毁谤非议。《后汉书·李固传》:“ 固 受任之后,东南跋扈,两州数郡,千里萧条,兆人伤损,大化陵遟,而詆疵先主,苟肆狂狷。”
分類:毁谤非议
《國語辭典》:讪议(訕議)  拼音:shàn yì
毁谤批评。《三国演义》第九回:「不可令佞臣执笔于幼主左右,使吾等蒙其讪议也。」
分類:诋毁非议
《漢語大詞典》:訾诋(訾詆)
亦作“訿詆”。 毁谤;非议。新唐书·宇文融传:“ 融 怒,乃与御史大夫 崔隐甫 等廷劾 説 引术士解祷及受賕, 説 由是罢宰相。 融 畏 説 且復用,訾詆不已。”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冗篇下:“ 汉 末 诸葛氏 分处三国,并著忠诚,以为 蜀 得其龙, 吴 得其虎,并自篤论。至 魏 迺曲为訾詆,此 晋 人諛上之词耳。”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古宪论:“自 黄帝 已来,至于 秦 汉 ,六宪俱存,盖展转贩引,实则 南北朝 何承天 、 祖冲之 ,以至 张宾 、 刘焯 、僧 一行 等,訿詆古宪,皆不见古宪者也。”
分類:毁谤非议
《漢語大詞典》:贻姗(貽姗)
招致讪笑、非议。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自昔倚马占檄,横槊赋诗, 曹孟德 、 李少卿 、 桓灵宝 、 杨处道 之外,能復有几?自非本色,故足貽姗。”
《漢語大詞典》:剥怨
犹非议,埋怨。 宋 梅尧臣 《许发运待制见过夜话》诗:“ 许公 运国储,岁入六百万,上莫究所来,下莫有剥怨。”
分類:非议埋怨
《漢語大詞典》:诽诮(誹誚)
非议,讥诮。 南朝 齐 萧子良 《净住子净行法门·极大惭愧门》:“高言兴色,诽誚往还,仪容傲佷,初无谦逊。”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既示人以可疑之端,则虽无所诽誚,亦可加以罗织。”
分類:非议讥诮
《漢語大詞典》:诟唧(詬唧)
辱骂与私下非议。 宋 梅尧臣 《答宣阗司理》诗:“老於文学人,尚不即究悉,宜乎与世士,横尔遭詬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