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閒言  拼音:jiàn yán
非议的话。「閒」文献异文作「间」。语本《论语。先进》:「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國語辭典》:诋訾(詆訿)  拼音:dǐ zǐ
攻讦非议。《史记。卷六三。老子韩非传》:「作渔父、盗蹠、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分類:毁谤非议
《漢語大詞典》:怨诽(怨誹)
亦作“ 怨非 ”。亦作“ 怨悱 ”。 怨恨,非议。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高论怨诽,为亢而已矣。”荀子·解蔽:“羣臣去忠而事私,百姓怨非而不用。” 杨倞 注:“非,或为诽。”史记·屈原贾生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宋 无名氏 灌畦暇语卷三:“ 孝宣帝 大怒,下之吏,当以大臣怨悱,罪及三族。” 高旭 《重九南社雅集沪江》诗:“《小雅》诗人工怨悱,大千世界要庄严。” 鲁迅 《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如《小雅·采薇》,言征人远戍,虽劳而不敢息……此盖所谓怨诽而不乱,温柔敦厚之言矣。”
分類:怨恨非议
《國語辭典》:齿舌(齒舌)  拼音:chǐ shé
1.一种软体动物的摄食器官。舌上生有细齿,以舐取、切割或磨碎食物。
2.口舌,比喻人的议论。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
《國語辭典》:相訾  拼音:xiāng zǐ
互相诋毁。《庄子。天下》:「以坚白同异之辩相訾,以觭偶不仵之辞相应。」《元史。卷一六三。李德辉传》:「况复军政不一,相訾纷纷,朝夕败矣,岂能成功哉!」
《漢語大詞典》:訾毁
非议诋毁。汉书·地理志下:“俗俭嗇爱财,趋商贾,好訾毁,多巧伪。” 唐 柳宗元 《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又况 杨 、 墨 、 申 、 商 刑名纵横之説,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耶?”《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无圣篇〉按语》:“此篇所论,有疏于学理处。且訾毁 孔子 ,不无过当。”
分類:非议诋毁
《漢語大詞典》:疵病
(1).缺点;毛病。书·大诰“天降威,知我国有疵” 孔 传:“谓三叔流言,故 禄父 知我 周 国有疵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记六一语:“疵病不必待人指擿,多作自能见之。” 金 元好问 《陶然集诗序》:“后数日復取读,疵病復出。”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宋 人词亦有疵病,断不可学。”《花城》1981年第3期增刊:“得到了名贵的彝鼎金石,也是抚摩把玩,指摘疵病。”
(2).非议,指出缺点、毛病。 宋 苏辙 《催行役法札子》:“惟是役法首尾五年,民间终未得安便。若不及今完治,实恐久远姦人指以为词,疵病圣政。” 宋 叶适 《张令人墓志铭》:“自篤信力学之士,随其分量所得,毫釐有间,苟不尽知,趋舍异涂,輒相疵病。”
《國語辭典》:毁訾(毀訾)  拼音:huǐ zǐ
诋毁中伤。《管子。形势解》:「毁訾贤者之谓訾,推誉不肖之谓讆。」
分類:毁谤非议
《漢語大詞典》:非鄙
非议鄙薄。 南朝 宋 颜延之 《庭诰》:“非鄙无因而生,侵侮何从而入。”
分類:非议鄙薄
《漢語大詞典》:党议(黨議)
(1).聚众议论。汉书·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羣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羣居党议,朋友相为,使夫宗室摈却,骨肉冰释。”
(2).朋党之间的争论、非议。后汉书·党锢传·魏朗:“尚书令 陈蕃 荐 朗公 忠亮直,宜在机密,復徵为尚书。会被党议,免归家。” 南朝 梁 沈约 《君子行》:“嚣途或妄践,党议勿轻持。” 唐 戴叔伦 《敬酬陆山人》诗之一:“党议连诛不可闻,直臣高士去纷纷。”
《國語辭典》:弭谤(弭謗)  拼音:mǐ bàng
禁止或止息诽谤的话。《国语。周语上》:「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唐。李商隐〈哭虔州杨侍郎〉诗:「本矜能弭谤,先议取非辜。」
分類:禁止非议
《漢語大詞典》:无訾(無訾)
不可数计。訾,通“ 貲 ”。列子·说符:“ 虞氏 者, 梁 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
没有非议。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吕氏》《淮南》悬於市门,观读之者,无訾一言。”
分類:非议
《漢語大詞典》:非誉(非譽)
非议和称誉。庄子·天地:“天下之非誉,无益损焉。”荀子·正名:“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淮南子·齐俗训》:“非誉相纷,怨德并行。”
《漢語大詞典》:退言
犹言退有后言。谓背后有非议。 宋 曾巩 《福昌县君墓志铭》:“ 福昌君 在家,为父母所器异,既嫁,而夫属无退言。”
分類:背后非议
《國語辭典》:訾议(訾議)  拼音:zǐ yì
指责、批评。汉。桓宽《盐铁论。诏圣》:「瞽师不知白黑而善闻言,儒者不知治世而善訾议。」
分類:非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