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侵用  拼音:qīn yòng
侵夺占用。《儒林外史》第九回:「累年在店不守本分,嫖赌穿吃,侵用成本七百馀两。」
《漢語大詞典》:盗杀(盜殺)
(1).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 。”史记·晋世家:“ 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 。”史记·楚世家:“ 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 ,子 悼王 熊疑 立。”
(2).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
(3).暗杀。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國語辭典》:海盗(海盜)  拼音:hǎi dào
在海上掠夺他人财物者。《文明小史》第二九回:「有某国教士从宁波走到敝县界上,不幸为海盗劫财伤命。」
《國語辭典》:赃物(贓物)  拼音:zāng wù
用不正当的方法所获得的财物。《三国志。卷一二。魏书。司马芝传》:「今赃物先得而后讯其辞,若不胜掠,或至诬服。」《水浒传》第三○回:「连夜便把赃物封了,且叫送去机密房里监收。」
《漢語大詞典》:侵冒
(1).侵害,侵犯。 南朝 齐 谢朓 《忝役湘州与宣城吏民别》诗:“四时从偃息,三省无侵冒。”新唐书·王徽传:“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 徽 不屈势倖,一平以法。”
(2).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之物。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 周 久不归,家人谓其已死,恣意侵冒,粟帛器具,荡无存者。”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这河工更是个有名的虚报工段,侵冒钱粮,逢迎奔走,吃喝搅扰的地方,比地方官尤其难作。”
《國語辭典》:吞食  拼音:tūn shí
1.吞吃。《后汉书。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仲长统》:「秦政乘并兼之势,放虎狼之心,屠裂天下,吞食生人,暴虐不已。」
2.吞并、占有。如:「敌人的野心未戢,想掠夺和吞食我们拥有的一切。」
《漢語大詞典》:法城
(1).佛教语。喻佛法。谓佛法能守护正法、遮防非法,如同城防。正法华经·七宝法品:“佛灭度后,守护法城。” 南朝 梁 沈约 《佛纪序》:“缘之所乖,面法城而不覩。” 宋 苏轼 《画十八大阿罗汉·罗怙罗尊者》诗:“以是幻身,为护法城。”
(2).指寺塔。 唐 至闲 《甄叔大师塔铭》:“坤□作镇,造我法城。” 唐 慧净 《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法城从此构,香阁本岧嶢。”
《漢語大詞典》:盗决(盜決)
私自开通水道;非法决裂堤岸。宋史·李若谷传:“豪右多分占 芍陂 ,陂皆美田,夏雨溢坏田,輒盗决。” 清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湖广下:“此堤与 红庙 对岸, 红庙 居民每遇水涨,多有欲盗决此堤以洩水者,故盗决河防之禁,尤不可少弛也。”清史稿·河渠志二:“ 康熙 元年, 盱 泗 民由 古沟镇 南及 谷家桥 北盗决小渠八, 淮水 强半分洩 高 寳 诸湖,而 清口 淮 弱,无力敌 黄 。”
《國語辭典》:奸淫  拼音:jiān yín
1.不正当的性行为。《东周列国志》第六五回:「我等但知拿奸淫之人,不知有君。君既知罪,即请自裁,毋徒取辱。」也作「奸淫」。
2.以强迫或欺骗手段和人发生性行为。《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叫几个猴形人拿住手脚,两三个妇女来脱小衣,正要奸淫。」《老残游记》第七回:「也有做强盗的,也有奸淫人家妇女的,屡有所闻。」也作「奸淫」。
《國語辭典》:奸淫(姦淫)  拼音:jiān yín
1.不正当的性行为。《三国演义》第四回:「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也作「奸淫」。
2.以强迫或欺骗手段和人发生性行为。如:「奸淫掳掠」。《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王恺一见绿珠,喜不自胜,便有奸淫之意。」也作「奸淫」。
《國語辭典》:奸污(奸汙)  拼音:jiān wū
以强迫或欺骗手段和人发生性行为。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六。何文鼎》:「又延龄被酒,奸污宫人。」也作「奸污」。
《國語辭典》:奸污(姦汙)  拼音:jiān wū
以强迫或欺骗手段和人发生性行为。唐。李商隐《杂纂。卷上。恶不久》:「赃滥官打骂公人,奸污僧尼骂行童。」也作「奸污」。
《漢語大詞典》:奸事(姦事)
不正当的事;非法的事。荀子·儒效:“事行失中谓之姦事,知説失中谓之姦道。姦事、姦道,治世之所弃而乱世之所从服也。”史记·货殖列传:“掘冢,姦事也,而 田叔 以起。”
分類:正当非法
《漢語大詞典》:盗耕(盜耕)
私自耕种;非法耕种。《唐律·户婚中·盗耕人墓田》:“诸盗耕人墓田,杖一百,伤坟者徒一年。”宋史·孙固传:“ 辽 人盗耕 解子平 地,岁且久,吏争弗能还。 固 微得其要领,折愧之,正疆地二百里。”金史·食货志二:“省臣奏,官地所以人多蔽匿盗耕者,由其罪轻故也。”
《漢語大詞典》:克除
(1).非法扣除。《元典章·户部七·追征》:“其有侵欺、借贷、克除、冒名支请,事发到官,已未承伏者罪遇原免,钱拟合徵给各主。”
(2).克服去除。 茅盾 《虹》四:“她应该克除了这些弱点。”
《漢語大詞典》:科索
官吏向民间非法索取财物。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四:“今岁秋田,皆期大稔,仰所在切如条流本分纳税及加耗外,勿令更有科索。” 宋 灌圃耐得翁 都城纪胜·诸行:“市肆谓之行(音杭)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 明 余继登 《典故纪闻》卷十七:“内官监收白熟粳米,科索无厌,大率正粮一石,加费二石,始获批单。”
《國語辭典》:侵吞  拼音:qīn tūn
1.用武力并吞他国或占领其部分土地。唐。杜荀鹤〈观棋〉诗:「得势侵吞远,乘危打劫嬴。」
2.非法占有公物或他人财物。《二十载繁华梦》第一回:「库书不过一个书吏,若不是靠著侵吞鱼蚀,试问年中如许进项,从那里得来?」
《漢語大詞典》:盗粜(盜糶)
非法出卖(粮食)。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张鷟 为 阳县 尉日,有称架人 吕元 伪作仓督 冯忱 书,盗糶仓粮粟。”新唐书·食货志四:“ 两池 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鬻五石,市二石,亭户盗糶二石,皆死。”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三折:“那廝每不依钦定,私自加添,盗糶了仓米,乾没了官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