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29,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凌霄
烟霄
碧霄
丹霄
紫霄
干霄
霄上
冲霄
赤霄
绛霄
神霄
霄壤
洞霄
昂霄
重霄
《國語辭典》:凌霄  拼音:líng xiāo
升上云霄。比喻人品高洁。《文选。陆机。演连珠五○首之三一》:「是以名胜欲,故偶影之操矜,穷欲达,故凌霄之节厉。」《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王君凌霄耸壑,栋梁之材,贵不可涯,非吾所及。」也作「陵霄」。
《漢語大詞典》:烟霄(煙霄)
亦作“烟霄”。
(1).云霄。 唐 陈子昂 《春日登金华观》诗:“山川乱云日,楼榭入烟霄。” 宋 陆游 《蓬莱行》:“山峭插云海,楼高入烟霄。” 明 李东阳 《楚观楼记》:“声之发於此者,必能超尘壒而出烟霄,凡有耳者皆得之。”
(2).指山的高处。 唐 皇甫曾 《赠鉴上人》诗:“律仪传教诱,僧腊老烟霄。”
(3).喻显赫的地位。 唐 白居易 《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诗:“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得路去何迟?” 唐 黄滔 《陈皇后因赋复宠赋》:“已为无雨之期,空悬梦寐;终自凌云之製,能致烟霄。” 金 元好问 《感兴》诗:“倚梯从昔望烟霄,七叶何人竟珥貂。”
《國語辭典》:碧霄  拼音:bì xiāo
青天。唐。林杰 乞巧诗:「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宋。苏轼〈虚飘飘〉诗:「露凝残点见红日,星曳馀光横碧霄。」
分類:青天
《國語辭典》:丹霄  拼音:dān xiāo
布满红霞的天空。南朝梁。武帝〈十喻诗〉五首之四:「青城接丹霄,金楼带紫烟。」
《漢語大詞典》:紫霄
(1).高空。 晋 曹毗 《马射赋》:“状若腾虬而登紫霄,目似晨景之骇扶木。” 南朝 宋 鲍照 《登大雷岸与妹书》:“左右青靄,表里紫霄。” 明 顾大典 《青衫记·刘白谒元》:“ 匡庐 近,瀑布高,银河半落界紫霄。”
(2).指帝王所居。 南朝 梁简文帝 《围城赋》:“升紫霄之丹地,排玉殿之金扉。” 唐 李白 《东武吟》:“清切紫霄迥,优游丹禁通。” 明 张居正 《送朱文石使楚》诗之一:“起草违丹陛,衔纶降紫霄。”
《漢語大詞典》:干霄
高入云霄。 唐 刘禹锡 《和兵部郑侍郎省中四松诗十韵》:“便有干霄势,看成构厦材。” 宋 叶适 《温州社稷记》:“数十百年,其大百围,其崇干霄,民无敢不肃也。”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江西 魏允迪 ……《咏山中积雪》云:‘干霄篁竹翠盈眸,雪压风欺扑地愁。’” 刘大白 《罗曼的我》诗:“枉自豪气干霄,柔情沁石,只赢得一声罗曼!”
分類:高入云霄
《漢語大詞典》:霄上
天空。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二:“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亭桀竪,竞势争高,望远嵾嵾,若攒图之託霄上。”云笈七籤卷十六:“灵感洞太虚,飞步霄上冰。”
分類:
《國語辭典》:冲霄(沖霄)  拼音:chōng xiāo
1.直上云霄。如:「怒气冲霄」。也作「冲霄」。
2.比喻获取功名。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元和元年登科记京兆等第榜叙》:「得之者抟跃云衢,阶梯兰省,即六月冲霄之渐也。」
《漢語大詞典》:赤霄
(1).极高的天空。《淮南子·人间训》:“背负青天,膺摩赤霄。” 晋 葛洪 抱朴子·守塉:“鵾鹏戾赤霄以高翔,鶺鴒傲蓬林以鼓翼。” 明 张居正 《慰刘生卧病苦吟》诗:“櫪驥不忘千里志,病鸿终有赤霄心。”
(2).指帝王所居的京城。 唐 杜甫 《送覃二判官》诗:“蹉跎病 江 汉 ,不復謁 承明 ……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
(3).传说中的古剑名。 南朝 梁 陶弘景 《刀剑录》:“ 前汉 刘季 在位十二年,以 始皇 三十四年于南山得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帝服之,此即斩蛇剑也。”
《漢語大詞典》:绛霄(絳霄)
指天空极高处。天之色本为苍青,称之为“丹霄”、“絳霄”者,因古人观天象以北极为基准,仰首所见者皆在北极之南,故借南方之色以为喻。见 明 王逵 《蠡海录·天文类》。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鬱如 蓬莱 之临沧海,憬如 崑崙 之出絳霄。”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诗之二:“正忧末派沦沧海,忽见高枝拂絳霄。”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琼楼玉宇光笼罩。顷刻飞身到,星河逼絳霄。”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月姊星娥应共语,新添好伴絳霄边。”
分類:高处
《漢語大詞典》:神霄
(1).道教谓九天中之最高者。宋史·方技传下·林灵素:“既见,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
(2).仙境,天庭。 明 刘基 《题紫虚观用周伯温韵》:“传闻仙子常时到,应是神霄有路通。”
(3).谓神灵消失而不可复见。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虽潜处於太阴,长寄心於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悵神霄而蔽光。”文选·洛神赋作“神宵”, 李善 注:“宵,化也。”
《國語辭典》:霄壤  拼音:xiāo rǎng
天与地。宋。梁焘 上哲宗乞亲贤疏佞坚其始终:「夫治乱之作,当其微时,间不容发,至其著也,判如霄壤之异。」
《漢語大詞典》:洞霄
道观名。 宋 叶梦得 石林诗话卷中:“大父 元祐 间自 湖南 宪请宫祠归, 景修 尝以诗寄曰:‘闻説年来请 洞霄 ,江湖奉使久勤劳。’”详“ 洞霄宫 ”。
《漢語大詞典》:洞霄宫
道观名。在今 浙江省 馀杭县 南 大涤 天柱 两山之间。 汉 元封 (前110-前105年)时为祈福之处。 唐 建 天柱观 , 宋 大中祥符 五年(1012年)改为今名。 元 末毁, 明 初重建。因林壑深秀,名胜古迹甚多,道教列为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一,称“大涤洞天”。 宋 代宰相大臣乞退或免官,常以提举 临安府 洞霄宫 系衔。 元 邓牧 撰有洞霄图志六卷,记当地宫观、洞府、古迹、人物、碑记等颇详。 宋 苏轼 《相视新河次张秉道韵》:“一菴閒卧 洞霄宫 ,井有丹砂水长赤。” 明 无名氏 《赠书记·雪冤邀宠》:“今置尔提举 洞霄宫 ,用警官邪,以昭公论。”
《漢語大詞典》:昂霄
高入霄汉。形容出人头地或才能杰出。新唐书·房玄龄传:“僕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 宋 陆游 《陵霄花》诗:“古来豪杰少人知,昂霄耸壑寧自期。” 宋 陈亮 《祭叶正则母夫人文》:“昔余识夫人之子於穉年,固已得其昂霄耸壑之气。”
《國語辭典》:重霄  拼音:chóng xiāo
天空的极高处。唐。王勃〈滕王阁序〉:「层台耸翠,上出重霄。」也作「九重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