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舞雩  拼音:wǔ yú
1.古代祭天求雨的仪式。《周礼。春官。司巫》:「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
2.祭天求雨的地方。《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漢語大詞典》:风雩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浴乎 沂水 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子之门。”后即借“风雩”表示不愿仕宦之志。 明 何景明 《送阙郡博》诗:“石磬古堂时自发,风雩春服暮同归。城中往来多冠盖,名教无言乐地稀。” 明 唐顺之 《重修宜兴县学记》:“盖 孔 门诸子尝言志矣。 点 独不愿仕也,浴 沂 风雩、鼓瑟咏歌以适其意。”
《國語辭典》:雩坛(雩壇)  拼音:yú tán
祈雨的坛台。今北平先农坛内有明、清的雩坛。
分類:祈雨高台
《國語辭典》:雩祀  拼音:yú sì
求雨的祭祀。《礼记。月令》:「乃命百县雩祀百辟、卿士有益于民者,以祈谷实。」
分類:祈雨祭祀
《漢語大詞典》:大雩
古求雨祭名。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大雩帝,用盛乐。” 郑玄 注:“雩,吁嗟求雨之祭也。”《公羊传·桓公五年》:“大雩者何?旱祭也。”汉书·五行志中之上:“其夏旱雩祀,谓之大雩。”
分類:求雨
《漢語大詞典》:雩禜
亦作“ 雩宗 ”。 祭水旱之神的坛。礼记·祭法:“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 郑玄 注:“宗,皆当为‘禜’,字之误也……雩禜,水旱坛也。” 孔颖达 疏:“祭水旱者,水甚祭水,旱甚祭旱,谓祭此水旱之神。”后借指祭祀水旱之神。南齐书·礼志上:“古者孟春郊祀祈嘉穀,孟夏雩禜祈甘雨,二祭虽殊,而所为者一。” 南唐 陈致雍 《正大姑小姑山神像议》:“其或名山大川,能兴云雨,水旱雩禜,於斯不替,其可废哉。”
分類:水旱
《國語辭典》:雩祭  拼音:yú jì
求雨的祭典,称为「雩祭」。汉。刘向《说苑。卷一八。辨物》:「大旱则雩祭而请雨,大水则鸣鼓而劫社。」
分類:求雨祭祀
《漢語大詞典》:雩祷(雩禱)
犹雩祭。梁书·许懋传:“并有雩祷,亦非常祭。”
《漢語大詞典》:雩泉
泉名。在 山东省 诸城市 西南 常山 上。 宋 熙宁 八年, 苏轼 守 密州 ,祷雨于此而应,故名。 宋 苏轼 《雩泉记》:“庙门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车轮……作亭于其上,而名之曰 雩泉 。” 宋 苏轼 《留别雩泉》诗:“举酒属 雩泉 ,白髮日夜新。何时泉中天,復照泉上人。”《嘉庆重修一统志·青州府一·山川》:“ 常山 :在 诸城县 南二十里…… 苏軾 祷雨於此,名曰 雩泉 ,因搆亭其上,作《雩泉记》。”
《国语辞典》:雩山  拼音:yú shān
山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雩都县北,甚高峻,因相传昔人祈雨于此山下而得名。
《漢語大詞典》:咏雩(詠雩)
《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 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后以“咏雩”指吟诗作赋。 元 柳贯 《赠别宋季任赴甘肃提举二十韵》:“元宰亲加豆,诸生肃咏雩。”
《漢語大詞典》:夏雩
古代夏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诗·周颂·噫嘻序“春夏祈穀于上帝也” 唐 孔颖达 疏:“谓 周公成王 之时,春郊夏雩以祷求膏雨而成其穀实,为此祭於上帝。”
《漢語大詞典》:雩台(雩臺)
祈雨的高台。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三:“雩臺满荒榛, 逵宫 餘曲沼。”
分類:祈雨高台
《韵府拾遗 虞韵》:雩娄(雩娄)
左传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闻吴有备而还
《国语辞典》:雩帝  拼音:yú dì
祭天帝以求雨。《礼记。月令》:「大雩帝,用盛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