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难易(難易)  拼音:nán yì
困难或简单。如:「这份英文试卷的难易程度适合初学者,应该可以测验出国中学生的学习效果。」
《国语辞典》:难易适中(难易适中)  拼音:nán yì shì zhōng
困难或容易的程度恰当。如:「这次联考的题目难易适中,颇能测出学生的实力。」
《漢語大詞典》:剧易(劇易)
(1).轻重;难易。汉书·陈汤传:“廷尉 增寿 议,以为‘不道无正法,以所犯剧易为罪。’”后汉书·章帝纪:“驾言出游,欲亲知其剧易。” 明 李东阳 《伍公神道碑铭》:“事无剧易,务力为之。”
(2).艰难。 马总 意林卷一引《太公六韬》:“知人飢渴,习人剧易,此万人之将。”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子明 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 宋 苏辙 《祭欧阳少师文》:“公之在朝,以直自遂,排斥姦回,罔有剧易。”
《漢語大詞典》:疐便
犹难易。 章炳麟 《訄书·订文》:“今自与异域互市,械器日更。志念之新者日蘖,犹暖暖以二千名与夫六万言者相角,其疐便既相万,及缘傅以译,而其道大穷。”
分類:难易
《国语辞典》:职等(职等)  拼音:zhí děng
依据职位的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评定其等级高低的一种职位分类。
《国语辞典》:手援天下  拼音:shǒu yuán tiān xià
用手援救天下。语出《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比喻不知事物的轻重难易。如:「今日之世,依然抱残守缺,而想手援天下,根本行不通。」
《国语辞典》:职位分类(职位分类)  拼音:zhí wèi fēn lèi
将机关内的职位依工作性质、繁简难易、责任轻重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区分为若干类别,以作为人事处理基准的一种科学方法。
《国语辞典》:流动性(流动性)  拼音:liú dòng xìng
1.变动不定的特性。如:「待遇优、福利好的公司,职员的流动性低。」
2.资产转换成现金的难易程度。转换容易者流动性高,且资产价值损失少,如股票、银行存款、公债、商业票券等;转换不易者流动性低,如土地、房屋等须经过多重手续且费时。
《國語辭典》:黏度  拼音:nián dù
液体或半流体流动的难易程度,黏度越高越不容易流动。如:「麦芽糖是一种黏度很高的食品。」
难易二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难行道与易行道也。龙树所立之名目。初地至不退位有二道。自力修行勤苦而后渐达佛位之困难,以如陆路步行之苦,故称之为难行道。反之而以信方便之念佛,得速至佛位之他力道,恰如水道乘船,无何等苦痛而乐?是名易行道。净土十疑论曰:「论曰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尘境粗疆,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土。」
【佛学常见辞汇】
难行道和易行道。(参见:二道)
二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便之二处。佛祖统纪三十曰:「残秽在身,为欲蠲除便在二道成男女根。」【又】无碍道,解脱道也。新译曰无间道,解脱道。断惑證理之智慧名也。正断惑之智慧为无碍道,正證理之智慧为解脱道。无碍者,正对破惑而智不为惑所障碍也。无间者其智不为惑所间隔也。解脱者其智离系缚于惑也。自在證理之义也。凡断一切之惑,必存此二道。俱舍论二十五曰:「无间道者,谓此能断所应断障。解脱道者。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最初所生。道义云何?谓涅槃道,乘此能往涅槃城故。」【又】一、难行道,修难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在此娑婆世界,欲修六度万行而因以成佛也,此法难行,故谓之难行道。二、易行道,易修行而求佛果之法也。谓信阿弥陀佛往生净土而因以成佛者,此法易行,故谓之易行道。是龙树菩萨所判,而净土门诸家之教判皆依之。十住毗婆沙论易行品曰:「至阿惟越地者,行诸难行,久乃可得。(中略)或有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地(Avaivartya)者。」【又】一、有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以前之一切行法,悉云有漏道。二、无漏道,三乘之行人于见谛后顺谛理所修之一切之行法,皆曰无漏道。漏者,烦恼之异名也,见谛已前,未断一毫之烦恼,其所修之行法,悉杂烦恼之垢染,故云有漏。见谛以后,已断一分之烦恼,离烦恼之垢染,故其行法谓之无漏。【又】一、教道。方便教示之道也。二、證道。诸佛所證之实理也。此教證之二道。据十地论一,所谓「叹说者于中有二种:一者为说阿含义,二者为證入义。」而立。大乘义章九曰:「證教两行出地经论,所言證者,乃知得之别名也。实观平等契如,故名證。(中略)上德下被为教。」然如天台一家,借此教證二道:一以判今昔之权实,一以释别教之教权證实。判今昔之权实者,前四时系随他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方便。第五时,系随自意之说,故判为教道之真实(玄义三)。释别教之教权證实者,四教虽均有教證之二道,然藏通之二教,随于界内之机情而说,故其教勿论,论其所證之理,亦为偏真之空理,则教證均为权也。圆教,能入之教门,所入之理,均随佛之自意,则教證均为实也。惟别教能入之教门,随于界外钝根之机情,次第断破九界二边之法,而显佛界中道之理,是为随情之权。然所入之理,称为中道,九界即佛界,不为中偏所隔,故与圆教同为證实也。为释此教證之权实,借用彼二道之名耳(辅行三),由此而辅行出约行约说二种之教證。约行之教證,就行人之观行而立教證也。别教之行人,地前之间,依佛之隔历次第之方便教,修次第之三观,故以之为教道。至于初地,则自證入圆融之三观,故以之为證道。盖地前之观行,为教道方便。地上之观行,为證道真实也。约说之教證,就如来之说法而别教證也。佛对于地前之人,通于一教之始终(即地前以上)。就别教之当分,说隔历次第之法,为约说之教道。又佛对于地前地上之人,详说中道,为约说之證道。由此而论。于别教论證道,非别教当分之说,乃存行人之亲證隔历(约行之證道),及默示如来已證之圆融而已,因而可知别教之分际。
【佛学常见辞汇】
1。难行道和易行道。凡依经教,在此土积累功勋,断惑證真,修因得果者,皆属难行道摄;凡依念佛法门,往生净土,于彼国中,仗佛威神,终成正觉者,皆属易行道摄。2。有漏道和无漏道。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道就是带有烦恼不清净的道法,加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前所修的一切行法是;无漏道是无烦恼及清净的道法,如三乘行人在见到真理以后而顺著真理起修的一切行法是。
【三藏法数】
(出婆娑论并净土十疑论)
〔一、难行道〕,论云:于五浊恶世,无量佛所求阿鞞跋致,甚难可得。盖言娑婆世界,尘境粗彊,五欲障蔽,难入于道,故名难行道。(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梵语阿鞞跋致,华言不退转。梵语娑婆,华言能忍,谓于此世界能忍受诸恶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易行道〕,谓凭信佛语,修行念佛三昧,求生净土。复乘阿弥陀佛愿力摄持,决定往生,故名易行道。(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三藏法数】
(出止观辅行记)
〔一、教道〕,教道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中,依凭佛教方便修行,是名约行教道。二谓如来与住行向诸位菩萨说登十地之法,是名约说教道。(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二、證道〕,證道亦有二:一谓别教菩萨于初地位中,破无明微细之惑,證中道真实之理,是名约行證道;二谓如来自说,此十地法,我已亲證,是名约说證道。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无间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忍,能断八谛下迷理之惑,此八忍不被见惑之所间隔,是名无间道。(八忍者,苦法忍、苦类忍、集法忍、集类忍、灭法忍、灭类忍、道法忍、道类忍也。八谛者,欲界四谛、色界无色界四谛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二、解脱道〕,谓声闻初果之人,依于八智,能證八谛下无为之理,此八智已离惑缚,是名解脱道。(八智者,苦法智、苦类智、集法智、集类智、灭法智、灭类智、道法智、道类智也。)
【三藏法数】
(出文殊师利菩萨问菩提经论)
〔一、有漏道〕,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能成就世间有漏生死之果,是名有漏道。(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
〔二、无漏道〕,谓般若波罗蜜能成就出世间无漏涅槃之果,是名无漏道。(梵语般若,华言智慧。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