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搕拌
犹言障碍;挫折。 沙汀 《还乡记》三:“‘人哪里没有一点搕拌啦!’她怜惜的喃喃说。”
分類:障碍挫折
《國語辭典》:无碍(無礙)  拼音:wú ài
1.无妨、无害。汉。扬雄《法言。君子》:「一东一北,行之无碍也;君子之行,独无碍乎?」《红楼梦》第四五回:「宝玉笑道:『我已背熟,烧也无碍。』」
2.佛教用语。通达自在而无障隔,有四无碍,即法无碍、义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國語辭典》:过门(過門)  拼音:guò mén
1.经过门口。《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2.俗称女子出嫁或男子入赘。元。无名氏《举案齐眉》第一折:「明日是个好日辰,将梁鸿招过门罢。」《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待三日后方过门。」
3.戏剧表演中,演唱中断时只有乐队单独演奏,称为「过门」。具有串场的作用。
《國語辭典》:圆通(圓通)  拼音:yuán tōng
1.性情圆活不固执己见。如:「他是个圆通的人,很容易相处。」
2.佛教用语。称佛、菩萨达到没有无明、烦恼的障碍,恢复清净本性的境界。《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五:「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宋。范成大 晚集南楼诗:「懒拙已成三昧解,此生还證一圆通。」
《漢語大詞典》:无滞(無滯)
(1).没有障碍;通行无阻。 南朝 梁 陶弘景 《〈发真隐诀〉序》:“昔在人间,已钞撰《真经》修字两卷……今更反復研精,表里洞洽,预是真学之理,使了然无滞。” 唐 戎昱 《送僧法和》诗:“达士心无滞,他乡总是家。”宋史·乔维岳传:“ 维岳 始命创二斗门於 西河 第三堰……建横桥岸上,筑土累石,以牢其址。自是弊尽革,而运舟往来无滞。”
(2).指言辞流畅无碍。后汉书·党锢传·刘祐:“﹝ 祐 ﹞每有奏议,应对无滞,为僚类所归。”南史·谢几卿传:“﹝ 几卿 ﹞年十二,召补国子生…… 俭 承旨发问, 几卿 辩释无滞, 文惠 大称赏焉。”北齐书·元文遥传:“﹝ 文遥 ﹞每临轩,多命宣勑,号令文武,声韵高朗,发吐无滞。”
(3).谓厉行而不拖拉。周书·柳带韦传:“﹝ 带韦 ﹞凡居剧职十有餘年,断处无滞,官曹清肃。”
《國語辭典》:拥彗(擁篲)  拼音:yǒng huì
拿著扫帚清理环境,以等候贵客的降临。用以表示对贵客的敬意。唐。李白〈行路难〉三首之二:「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彗折节无嫌猜。」唐。沈既济《任氏传》:「崟入门,见小僮拥彗方扫,有一女奴在其门,他无所见。」也作「拥彗」。
《国语辞典》:耳聋(耳聋)  拼音:ěr lóng
因听觉障碍而听不到声音。《三国演义》第一○六回:「胜曰:『太傅如何病得这等了?』左右对曰:『太傅耳聋。』」《文明小史》第四○回:「他那看门的,是个驼背又且耳聋。」也作「耳闭」。
《國語辭典》:魔障  拼音:mó zhàng
妨碍修行的内在或外在因素。《西游记》第三六回:「你看那里山势崔巍,须是要仔细提防,恐又有魔障侵身也。」《老残游记二编》第四回:「你本是有大根基的人,只因为贪恋利欲,埋没了你的智慧,生出无穷的魔障。」
《漢語大詞典》:留碍(留礙)
犹阻碍,障碍。晋书·马隆传:“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鎧,行不得前, 隆 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贼咸以为神。” 唐 王昌龄 《宿灞上寄侍御璵弟》诗:“道契非物理,神交无留碍。”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药议:“凡能飞走融结者,皆随真气洞达肌骨,犹如天地之气,贯穿金石土木,曾无留碍。”
分類:阻碍障碍
《漢語大詞典》:魔事
(1).佛教指成道的障碍。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酒是恶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不可饮。”景德传灯录·天竺祖师:“师儼然於坐,魔事随灭。” 清 龚自珍 《发大心文》:“脱令我今世适发善念,欲入正受,即有魔事,不得成就,便当知前生善根微浅,嬈善友故。”
(2).佛教指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法事。太平广记卷一百引《神鬼传·张应》:“ 歷阳 张应 本是魔家,取佛家女为妇。妻病困,为魔事不差。妻曰:‘我本佛家女,乞为佛事。’”
《国语辞典》:复视(复视)  拼音:fù shì
因视觉障碍造成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两个影像。
《漢語大詞典》:榛梗
(1).丛生的杂木。喻指荒僻之地。旧唐书·忠义传上·夏侯端:“山中险峻,先无蹊径,但冒履榛梗,昼夜兼行。”
(2).阻碍,障碍。 南朝 陈 徐陵 《陈公九锡文》:“长驱 岭嶠 ,梦想京畿。缘道酋豪,递为榛梗。”周书·韦孝宽传:“窃以大 周 土宇,跨据 关 河 ……唯彼 赵 魏 ,独为榛梗者,正以有事三方,未遑东略。”
(3).谓隔阂、嫌怨。 唐 杜甫 《故右仆射相国曲江张公九龄》诗:“退食吟大庭,何心记榛梗。”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夫人捉臂流涕,力白前过,几不自容,曰:‘若不少记榛梗,请偕归。’”
《漢語大詞典》:欲障(慾障)
亦作“ 慾鄣 ”。 色欲,嗜欲。以其为修行的障碍,故云。晋书·艺术传·鸠摩罗什:“ 罗什 忽下高坐,谓 兴 曰:‘有二小儿登吾肩,慾鄣须妇人。’ 兴 乃召宫女进之,一交而生二子焉。” 清 赵翼 《习静》诗:“慾障邪魔絶外缘,祗将习静养衰年。”
《漢語大詞典》:摩罗(摩羅)
(1).百合的别名。《政和证类本草·草部中品之上·百合》:“一名重箱,一名摩罗,一名中逢花,一名强瞿,生 荆州 川谷。”
(2).鳄鱼。翻译名义集·畜生:“摩罗:《善见》云鶚鱼,长二丈餘,有四足,似鼉。”
(3).梵语译音。即魔。意为扰乱,障碍。佛经中原指欲界第六天的魔王 波旬 。后泛指一切障道之法。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摩罗之言,假自 天竺 ,此云天魔, 欧 人谓之撒但,本以目 裴伦 (G.Byron)。” 赵朴初 《临江仙·题萧淑芳画花卉长卷》词之二:“岂独爱花兼爱刺,锋銛何减吴戈?不辞流血对摩罗。”
《國語辭典》:三障  拼音:sān zhàng
佛教用语。指造成修行者不能脱离生死轮回的三种障碍,即业障、烦恼障、报障。业障指因贪恋世间而做的种种恶行,因没有出离世间的心,所以在未来将成为解脱的障碍;烦恼障指烦恼无能排遣成为障碍;报障指由于极坏的果报,如生在地狱,而不能修行。《成实论》卷八:「经说:『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何者是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