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9,分43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隐隐
招隐
隐几
隐居
旧隐
隐沦
隐约
隐者
吏隐
无隐
大隐
小隐
隐然
隐见
恻隐
《國語辭典》:隐隐(隱隱)  拼音:yǐn yǐn
1.不清楚、不明显的样子。唐。王昌龄 送万大归长沙诗:「青山隐隐孤舟微,白鹤双飞忽相见。」《红楼梦》第二回:「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有座庙宇。」
2.忧戚的样子。《荀子。儒效》:「隐隐兮其恐人之不当也。」《楚辞。刘向。九叹。远逝》:「志隐隐而郁怫兮,愁独哀而冤结。」
3.盛大的样子。《文选。潘岳。闲居赋》:「煌煌乎,隐隐乎,兹礼容之壮观而王制之巨丽也。」
4.群车声。《文选。张衡。西京赋》:「商旅联槅,隐隐展展。」《乐府诗集。卷七三。杂曲歌辞十三。古辞。焦仲卿妻》:「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
5.雷声。汉。焦延寿《易林。卷一○。蹇之临》:「雷君出装,隐隐西行。」汉。崔骃〈四巡颂。东巡颂〉:「天动雷震,隐隐辚辚。」
《國語辭典》:招隐(招隱)  拼音:zhāo yǐn
1.徵召隐居的人出仕。如《楚辞》有「招隐士」篇。唐。高适〈留别郑三韦九兼洛下诸公〉诗:「幸逢明盛多招隐,高山大泽徵求尽。」
2.招人归隐。如晋左思、陆机有「招隐诗」。唐。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四首之一:「闻君招隐地,髣髴武陵春。」
《國語辭典》:隐几(隱几)  拼音:yìn jǐ
倚靠几案。《孟子。公孙丑下》:「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唐。杜甫〈小寒食舟中作〉诗:「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國語辭典》:隐居(隱居)  拼音:yǐn jū
退居山野,不问世事。《论语。微子》:「谓虞仲夷,隐居放言。」《三国演义》第一五回:「二人皆有经天纬地之才,因避乱隐居于此。」
《漢語大詞典》:旧隐(舊隱)
(1).旧时的隐居处。 唐 项斯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诗:“新春城外路,旧隐水边村。”
(2).昔日的隐士。 唐 吴融 《萧县道中》诗:“草堂旧隐终归去,寄语巖猿莫晓惊。”
《國語辭典》:隐沦(隱淪)  拼音:yǐn lún
1.隐士。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诗:「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2.埋没、沉沦。南朝宋。鲍照〈行药至城东桥〉诗:「尊贤永照灼,孤贱长隐沦。」唐。杜甫〈上韦左相〉诗:「才杰俱登用,愚蒙但隐沦。」
《國語辭典》:隐约(隱約)  拼音:yǐn yuē
1.不分明的样子。宋。苏轼〈和陶止酒〉诗:「望道虽未济,隐约见津涘。」《薛仁贵征辽事略》:「仰射笠子一箭,复起去,用连珠箭,笠子入青霄之内,隐约如寒星之象。」
2.意义深微而言词简略。《史记。卷一三○。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3.穷困不得志。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唐。韩愈〈闵已赋〉:「昔颜氏之庶几兮,在隐约而平宽。」
《国语辞典》:隐者(隐者)  拼音:yǐn zhě
隐居的人。《论语。微子》:「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三国演义》第三七回:「玄德曰:『此亦隐者之言也。』」
分类:隐者隐居
《漢語大詞典》:吏隐(吏隱)
(1).谓不以利禄萦心,虽居官而犹如隐者。 唐 宋之问 《蓝田山庄》诗:“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 唐 白居易 《江州司马厅记》:“ 江州 左 匡庐 ,右 江 湖 ,土高气清,富有佳境……苟有志於吏隐者,捨此官何求焉?” 宋 王禹偁 《游虎丘》诗:“我今方吏隐,心在云水间。”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芗畇公挽联》:“鱣舍怡情,看三径香多,省识人如菊淡;鲤庭侍养,悵六年吏隐,遽闻诗咏莪哀。”
(2).山名。一名 洼尊山 。在 浙江省 缙云县 。 宋 叶廷圭 海录碎事·地上:“ 吏隐山 ,在 縉云 ,县令 李阳冰 退居于此山,创亭室以宴居,因名。其南有 阳冰 凿石为洼尊。”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六·处州府》:“ 吏隐山 ,县治东北,一名 洼尊山 ,以 唐 县令 李阳冰 名。”
《漢語大詞典》:无隐(無隱)
(1).没有隐瞒或掩饰。《礼记·檀弓上》:“事君有犯而无隐。” 晋 僧朗 《答晋主昌明书》:“夫至人无隐,德生为圣。” 宋 徐铉 《送高郎中出为婺源建威军使》诗:“危言昔日尝无隐,壮节今来信不凡。” 清 赵翼 簷曝杂记·王云锦:“上问其元日何事,具以实对。上嘉其无隐。”
(2).没有隐士。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汉 扬雄 《连珠》:“明君取士,贵拔众之所遗……是以巖穴无隐,而侧陋章显也。”
(3).没有隐蔽,完全显露。 清 梁章钜 归田琐记·循吏:“海边有 越王石 ,常隐云雾。相传云清廉太守乃得见。 愿 往观试,清彻无隐。”
《漢語大詞典》:大隐(大隱)
(1).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远的人。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伯夷 窜 首阳 , 老聃 伏柱史。” 郁达夫 《舒姑屏题壁》诗:“不知池上 西王母 ,亦忆 东方 大隐无?”
(2).指真正的隐士。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大隐不忘世,葆璞天地间。美哉 綺 与 甪 ,采芝於 商山 。”
《漢語大詞典》:小隐(小隱)
谓隐居山林。 晋 王康琚 《反招隐》诗:“小隐隐陵藪,大隐隐朝市。” 宋 陆游 《寓叹》诗:“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
分類:隐居山林
《國語辭典》:隐然(隱然)  拼音:yǐn rán
彷佛、好像。如:「被他绘声绘影一说,隐然真有其事?」
分類:隐隐约约
《漢語大詞典》:隐见(隱見)
(1).或隐或现。 南朝 梁简文帝 《咏栀子花》:“日斜光隐见,风还影合离。” 唐 杜甫 《玉台观》诗之一:“江光隐见黿鼉窟,石势参差乌鹊桥。” 清 邵长蘅 《游孤山记》:“西行过 陆宣公祠 ,左右有居人数十家,灯火隐见林薄。”
(2).隐退或出仕。 金 王若虚 《扬子法言微旨序》:“今公于 子云 之书,辨明是正,厥功多矣,至于进退隐见之际,尤为反覆而致意。” 清 唐甄 潜书·受任:“士当巷居,隐见惟己,人不得致也。出而干主,任之犹轻,言之犹浅,去留亦惟己,人不得泥也。”
《國語辭典》:恻隐(惻隱)  拼音:cè yǐn
见人遭遇不幸,而生不忍、同情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