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隐地(隱地)
(1).隐瞒的土地。宋史·王恩传:“改知 渭州 ,括隐地二万三千顷,分弓箭士耕屯。”
(2).浓荫蔽日之地。 元 倪瓒 《赠葛子熙》诗:“闻道阴厓留积雪,将寻隐地看长松。”
《國語辭典》:欺隐(欺隱)  拼音:qī yǐn
欺骗隐瞒。《儒林外史》第六回:「此后若有一点欺隐,我把你这些奴才,三十板一个,还要送到汤老爷衙门里追工本饭米哩!」
分類:欺骗隐瞒
《漢語大詞典》:隐漏(隱漏)
隐瞒遗漏。魏书·食货志:“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利。” 唐 韩愈 《应所在典贴良人男女等状》:“仍勒长吏严加检责,如有隐漏,必重科惩。”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一章第二节:“这次所得,约合五八五年所得的半数,其中还有得自 江 南的新附,足见隐漏的户口不是很多。”
分類:隐瞒遗漏
《國語辭典》:隐讳(隱諱)  拼音:yǐn huì
有所忌讳而隐瞒。明。康海《中山狼》第二折:「却不道狼乃至猛之兽,你为甚的恁般与他隐讳来?」《儒林外史》第三五回:「望先生悉心为朕筹画,不必有所隐讳。」
《國語辭典》:容隐(容隱)  拼音:róng yǐn
包容隐讳。《后汉书。卷六七。党锢传。贾彪传》:「公孝以要君致衅,自遗其咎,吾以不能奋戈相待,反可容隐之乎?」宋。唐庚讯囚〉诗:「上官乃容隐,曾不加谴诃。」
《漢語大詞典》:隐恶(隱惡)
(1).隐瞒恶事。 汉 徐干 中论·谴交:“故民不得有遗善,亦不得有隐恶。” 宋 秦观 《韩愈论》:“考同异,次旧闻,不虚美,不隐恶,人以为实録,此叙事之文,如 司马迁 、 班固 之作是也。” 宋 王得臣 《〈麈史〉序》:“盖取出夫实録,以其无溢美,无隐恶而已。”参见“ 隐恶扬善 ”。
(2).指鲜为人知的恶行。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 张锄柄 ﹞时言人隐恶,能道未来祸福。”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彭海秋:“惟 丘生 者,是邑名士,而素有隐恶, 彭 常鄙之。”
《國語辭典》:隐恶扬善(隱惡揚善)  拼音:yǐn è yáng shàn
语本《礼记。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隐藏他人的过失,宣扬他人的善行。《醒世恒言。卷三。卖油郎独占花魁》:「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且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也作「掩恶扬善」。
《国语辞典》:瞒人(瞒人)  拼音:mán rén
骗人、对人隐瞒事实。《红楼梦》第六二回:「况且不是瞒人的事,只管告诉宝姐姐也可。」
《國語辭典》:匿名  拼音:nì míng
不具名或不写真实姓名。如:「匿名的攻讦是社会紊乱根源之一。」
《漢語大詞典》:隐欺(隱欺)
隐瞒欺骗。 唐 白居易 《得乙以庶男冒婚丁女事发离之丁理馈贺衣服请以所下聘财折之不伏判》:“乙则隐欺,在法而聘财宜没;丁非罔冒,原情而馈礼可追。”
《國語辭典》:稳住(穩住)  拼音:wěn zhu
使安顿、安心。《水浒传》第三九回:「兄弟吃了一惊,先去稳住众做公的,在城隍庙等候。」《文明小史》第三三回:「县官已差人拿帖子来拜过,说请刁大老爷搬到衙门里去住。刁委员一想,他这是稳住我的意思。」
《漢語大詞典》:隐寄(隱寄)
隐瞒寄托(田地)。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更造板籍,隐寄、飞寄、影占、伪跋悉釐改。”
《國語辭典》:匿情  拼音:nì qíng
隐瞒实情。《左传。襄公十八年》:「吾知子,敢匿情乎?」三国魏。嵇康释私论〉:「言小人则以匿情为非,以违道为阙。」
分類:隐瞒真情
《漢語大詞典》:蒐慝
隐慝。隐瞒为恶之人。左传·文公十八年:“靖譖庸回,服谗蒐慝,以诬盛德。” 杜预 注:“蒐,隐也。”
分類:隐瞒
《高级汉语词典》:掩匿
遮掩
《國語辭典》:瞒昧(瞞昧)  拼音:mán mèi
欺瞒的意思。《董西厢》卷六:「甚不肯承当,抵死讳定,只管厮瞒昧,只管厮咭啈?」元。关汉卿《五侯宴》第四折:「不争咱这养育父将他相瞒昧,哎!儿也,则他那嫡亲娘可是图一个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