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5  16  17  18  19  21  22  23  24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龟曳尾
遗野
湖海志
盘阿
遁野
松友
行遁
武陵客
伏骥
桃花洞
遁逸
遁居
显默
泥龟
逃尧
《漢語大詞典》:龟曳尾(龜曳尾)
庄子·秋水:“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后遂用作典故,以“龟曳尾”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龟曳尾於 暘谷 之泥,则钻灼之患不至。” 唐 白居易 《奉和裴令公三月上巳日游太原龙泉忆去岁禊洛见示之作》:“鹏背负天龟曳尾,云泥不可得同游。”
《漢語大詞典》:遗野(遺野)
弃置未用,隐居荒野。 宋 范仲淹 《明堂赋》:“人曷幽而覆盆,贤曷惻而遗野。”
《漢語大詞典》:湖海志
隐居的志向。 唐 皮日休 《奉和鲁望渔具十五咏·钓车》:“得乐湖海志,不厌华輈小。”
分類:隐居志向
《漢語大詞典》:盘阿(盤阿)
《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硕人之宽……考槃在阿,硕人之薖。” 朱熹 集传:“考,成也;槃,盘桓之意。言成其隐处之室也。”后因以“盘阿”称避世隐居之处。 元 袁桷 《平章政事董某封赠三代制》之二:“具官 董某 曾祖母 李氏 盘阿共隐,饁亩如宾。”
分類:避世隐居
《漢語大詞典》:遁野
亦作“遯野”。 谓隐居民间。 清 阎尔梅 《戊申人日》诗:“遯野有情看拾翠,封侯无相写 凌烟 。”
《漢語大詞典》:松友
以松树为友。谓隐居避世。 南朝 梁 陶弘景 《解官表》:“今便灭影桂庭,神交松友。”
《漢語大詞典》:行遁
出走;逃去。谓避世隐居。书·微子:“自靖,人自献于先王,我不顾行遯。” 蔡沉 集传:“去其位而逃遯於外。”明史·王艮廖昇等传赞:“若夫行遯诸贤,虽其姓字杂出於诸家传纪,未足徵言,而忠义奇节,人多乐道之者。”
《漢語大詞典》:武陵客
指避世隐居的人。 元 揭傒斯 《寻舍弟将至东牢宿野店》诗:“茅店溪边冷,松林石上踈;如逢 武陵 客,风景未应殊。”参见“ 武陵源 ”。
《國語辭典》:武陵源  拼音:wǔ líng yuán
比喻世外乐土或避世隐居的地方。参见「桃源」条。唐。李白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诗:「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将一座梵王宫疑是武陵源。」
《漢語大詞典》:伏骥(伏驥)
楚辞·九辩:“騏驥伏匿而不见兮,凤凰高飞而不下。” 王逸 注:“仁贤幽处而隐藏也。”后以“伏驥”比喻贤者隐居不仕。 明 王錂《春芜记·访友》:“纵是埋尘空伏驥,还怜倾盖似登龙。”
《漢語大詞典》:桃花洞
(1).指桃花源。亦借指隐居之地。 唐 钱起 《送毕侍御谪居》诗:“桃花洞里举家去,此别相思復几春!” 宋 梅尧臣 《次韵和吴长文舍人即事见寄》:“桃花洞远迷应久,杏树坛荒迹自传。”
(2).传说 汉 刘晨 、 阮肇 入 天台山 桃花洞遇仙女。后因以指仙境。 五代 和凝 《天仙子》词:“翠娥双敛正含情,桃花洞,瑶臺梦,一片春愁谁与共!”参阅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
(3). 四川省 长寿县 有桃花洞,以出产棺木板料而著称,因以桃花洞代指上等棺木。《金瓶梅词话》第六三回:“ 尚举人 家有一副好板,原是 尚举人 父亲,在 四川 成都府 做推官时带来,预备他老夫人用的,两副桃花洞,他使了一副,只剩下这一副,墻磕底盖堵头俱全。”
《漢語大詞典》:遁逸
亦作“遯逸”。
(1).避世隐居。《楚辞·远游》:“形穆穆以浸远兮,离人羣而遁逸。” 王逸 注:“遁去风俗,独隐存也。”晋书·李重传:“外无希世之容,内全遁逸之节。”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眇遯逸於人羣,长寄心於云霓。” 宋 苏舜钦 《投匦疏》:“且遁逸之士,不示见闻,今陛下垂詔而杂举之,是欲使之自见闻也。”
(2).退走;逃走。梁书·侯景传:“贼党大喜,告 景 曰:‘西师惧吾之强,必欲遁逸,不击,将失之。’” 宋 叶适 《故吏部侍郎刘公墓志铭》:“自兵起,盐商不敢行,传言虏且犯 通 泰 ,而提举官相继遯逸,盐利大乏。” 清 二石生 《十洲春语》卷下:“役吏反牌,以遁逸为报。”亦指消失。 何其芳 《黄昏》:“我又曾有一些寂寞的光阴,在幽暗的窗子下,在长夜的炉火边,我紧闭着门而它们仍然遁逸了。”
(3).散失;遗漏。 宋 叶适 《〈巽岩集〉序》:“凡实録、正史、官文书,无不是正,就一律也;而又家録、野记,旁互参审,毫髮不使遁逸,邪正心迹,随卷较然。”
(4).放纵;不可约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於野心矣。”
《漢語大詞典》:遁居
亦作“遯居”。 犹隐居。《三国志·魏志·管宁传》:“曩遭王道衰缺,浮海遁居,大 魏 受命,则襁负而至,斯盖应龙潜升之道,圣贤用舍之义。” 晋 皇甫谧 高士传·盖公:“ 汉 之起, 齐 人争往干世主,唯 盖公 独遁居不仕。” 宋 叶适 《朝议大夫知处州蒋公墓志铭》:“ 河南 郭忠孝 子 雍 ,遯居 长阳山 。” 侯镜昶 《书学论集·书学家李瑞清》:“辛亥革命后,遁居 上海 ,着道衣,自号 清道人 。”
分類:隐居
《漢語大詞典》:显默(顯默)
(1).显达与默默无闻。谓出仕与隐居。 晋 陶潜 《饮酒》诗之十八:“仁者用其心,何尝失显默。” 宋 曾巩 《隆中》诗:“志士固有待,显默非苟然。”
(2).显明与玄奥。《文选·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若乃交神圯上,道契 商 洛 。显默之际,窅然难究。” 张铣 注:“筹策明默,窅然深远,难以究探也。”
《漢語大詞典》:泥龟(泥龜)
曳尾于污泥中的乌龟。比喻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语本庄子·秋水:“吾闻 楚 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一庙堂之上。此龟者,寧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寧其生而曳尾於涂中乎?” 唐 钱起 《巨鱼纵大壑》诗:“倾危嗟幕燕,隐晦誚泥龟。”
《漢語大詞典》:逃尧(逃堯)
典出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尧 让天下於 许由 ……不受而逃去。 啮缺 遇 许由 曰:‘子将奚之?’曰:‘将逃 尧 。’”后因以指隐居不仕。 唐 钱起 《题温处士山居》诗:“ 潁 上逃 尧 者,何如此养真?” 唐 严维 《赠别刘长卿时赴河南严中丞幕府》诗:“匡时知已老,圣代耻逃 尧 。”
分類:隐居不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