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11,分35页显示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17  18  19  20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岫幌
柴桑翁
避处
芰制
子陵台
岩耕
黄箓
弃瓢
鹿柴
饰巾
鱼钓
张果
林泽
名隐
逸迹
《國語辭典》:岫幌  拼音:xiù huǎng
山窗。《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宜扃岫幌,掩云关,敛轻雾,藏鸣湍,截来辕于谷口,杜妄辔于郊端。」
《漢語大詞典》:柴桑翁
(1).指 晋 陶潜 。因其晚年隐居 柴桑 ,故称。 宋 朱熹 《正月五日欲用斜川故事结客载酒过伯休新居分韵得中字》:“愿书今日怀,远寄 柴桑翁 。”
(2).指 晋 刘遗民 。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六:“近见士子多使 柴桑翁 为 陶渊明 ,不知 刘遗民 曾作 柴桑 令也。”参见“ 柴桑令 ”。
《漢語大詞典》:柴桑令
指 东晋 末隐寓 庐山 西林寺 的 刘遗民 。因其曾为 柴桑 令,故称。 唐 白居易 《宿西林寺》诗:“木落天晴山翠开,爱山骑马入山来,心知不及 柴桑 令,一宿 西林 便却回。”
《漢語大詞典》:避处(避處)
避世隐居。《封神演义》第二四回:“吾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
《漢語大詞典》:芰制(芰製)
楚辞·离骚:“製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后以“芰製”指隐居者的服装。 南朝 齐 孔稚圭 《北山移文》:“焚芰製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
分類:隐居服装
《漢語大詞典》:子陵台(子陵臺)
东汉 严子陵 隐居钓鱼处。在 浙江 桐庐县 南 富春山 腰间,有东西两台,各高百余米。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是 宋 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 南朝 梁 顾野王 《舆地志》:“ 桐庐县 南,有 严子陵 渔钓处。今山边有石,上平,可坐十人,临水,名为 严陵钓坛 也。” 唐 谭用之 《寄王侍御》诗:“鸟尽弓藏良可哀,谁知归钓 子陵臺 。” 宋 王自中 《酹江月·题钓台》词:“扁舟夜泛,向 子陵臺 下,偃帆收櫓,水阔风摇舟不定。”参见“ 富春山 ”。
《漢語大詞典》:富春山
山名。在 浙江 桐庐县 南。一名 严陵山 。前临 富春江 ,山下有滩称 严陵濑 ,为 汉 隐士 严光 游钓处。山腰有二盘石,称东西二钓台。各高百余米,巍然对峙,耸立江湄。东称 严子陵钓台 ,西为 宋 处士 谢翱 哭 文天祥 处。后汉书·逸民传·严光:“﹝ 严光 ﹞乃耕於 富春山 ,后人名其钓处为 严陵瀨 焉。” 李贤 注:“今 杭州 富阳县 也。本 汉 富春县 ,避 晋 简文帝 郑太后 讳,改曰 富阳 。”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二:“长揖万乘君,还归 富春山 。”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浙江二·严州府》:“ 富春山 ,县( 桐庐县 )西三十里,一名 严陵山 ,前临大江, 汉 子陵 钓处,人号 严陵瀨 ,有东西二钓臺,各高数百丈。”
《漢語大詞典》:岩耕(巖耕)
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语本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于京师。” 南朝 宋 颜延之 《车驾幸京口侍游蒜山作》诗:“空食疲廊肆,反税事巖耕。” 唐 宋之问 《陆浑山庄》诗:“归来物外情,负杖閲巖耕。” 宋 朱熹 《六月十五日诣水公庵雨作》诗:“归路緑泱漭,因之想巖耕。”
《漢語大詞典》:黄箓(黄籙)
(1).指道士所做道场。道士设坛祈祷,所用符箓,皆为黄色,故称。 唐 康骈 剧谈录·崔道枢食井鱼:“ 韦 乃 道枢 之姑子也,数日后寄梦於母云:‘以杀鱼获罪,所至之地即水府,非久当受重谴,可急修黄籙道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老苏族谱记:“ 公济 虽得弗问,而愤愤不能堪,诉之於天,许黄籙十坛。” 明 徐复祚《投梭记·奠江》:“一壁厢去请 清真观 道官建黄籙大醮追荐他。”
(2).道家洁斋之法。隋书·经籍志四:“受者必先洁斋……其洁斋之法,有黄籙、玉籙、金籙、涂炭等斋。”后即指隐居修道。 唐 马戴 《失意书怀赠知己》诗:“直道何由启圣君,非才谁敢议论文。心存黄籙兼丹诀,家忆青山与白云。”
《漢語大詞典》:弃瓢(棄瓢)
汉 蔡邕 《琴操·箕山操》载, 尧 时 许由 隐居 箕山 ,常以手捧水而饮。人见其无器,以一瓢遗之。 由 饮毕,以瓢挂树。风吹树动,历历有声, 由 以为烦扰,遂取瓢弃之。后因以“弃瓢”为隐居的典实。 明 刘训 《许由隐居》诗:“弃瓢林下风生树,洗耳溪边水漾湾。”
《國語辭典》:鹿柴  拼音:lù zhài
1.诗名。唐朝王维所作。五言绝句。全诗为「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是王维辋川别业的一景。
2.篱笆、栅栏。
《漢語大詞典》:饰巾(飾巾)
(1).以幅巾裹头。谓不加冠冕。后汉书·赵咨传:“太尉 杨赐 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 李贤 注:“饰巾,以幅巾为首饰,不加冠冕。”
(2).谓不冠带,隐居赋闲。 汉 蔡邕 《陈太丘碑》:“大将军 何公 、司徒 袁公 前后招辟……先生( 陈寔 )曰:‘絶望已久,饰巾待期而已。’皆遂不至。”后汉书·陈寔传:“大将军 何进 、司徒 袁隗 遣人敦 寔 ,欲特表以不次之位。 寔 乃谢使者曰:‘ 寔 久絶人事,饰巾待终而已。’”
(3).婉词。指死亡。上古人死时不冠而裹巾。见仪礼·士丧礼。 清 赵翼 《挽唐再可》诗:“方当享大耋,光景日正午。何期遽饰巾,霞飞倏羽化。”
《漢語大詞典》:鱼钓(魚釣)
钓鱼。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於天家。”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 少翁 是县人,遭 秦 之乱,鱼钓隐身,坠渊而死。”亦指隐居不仕。 唐 岑参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诗:“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國語辭典》:张果(張果)  拼音:zhāng guǒ
人名。唐代方士。隐居于中条山,世称为「通玄先生」,玄宗曾迎至京。相传为八仙之一,由白蝙蝠精化身而成,倒骑白驴,日行数万里。世称为「张果老」。
《漢語大詞典》:林泽(林澤)
(1).林木与水泽。史记·货殖列传:“故其民齬齪,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汉 王逸 《九思·逢尤》:“遽傽遑兮驱林泽,步屏营兮行丘阿。”
(2).指隐居的地方。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谢太傅 称 王脩龄 曰:‘ 司州 可与林泽游。’”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曹松:“ 松 野性方直,罕尝俗事,故拙於进宦,搆身林泽,寓情虚无,苦极於诗,然别有一种风味。”
《漢語大詞典》:名隐(名隱)
谓隐于朝市。亦谓不求名而隐居山林。 隋 王通 中说·周公:“ 薛收 问隐。子曰:‘至人天隐,其次地隐,其次名隐。’” 阮逸 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 隋 王通 中说·礼乐:“或问 严光 、 樊英 名隐。子曰:‘古之避言人也。’” 阮逸 注:“此并不求名而隐,故曰名隐。”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隐说》:“名隐者,不求名而隐,如 刘遗民 之类是也。”
《漢語大詞典》:逸迹(逸蹟)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犹遁迹。指隐居。 汉 王粲 《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
(2).指骏马的快步。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
(3).高超的书艺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 唐 窦暨 《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 ,毫翰云为,任兴所适。”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 廉 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遗踪;逸事。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