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黜陟  拼音:chù zhì
1.官职的升迁或降黜。《汉书。卷一四。诸侯王表》:「不行黜陟,而蕃国自析。」也作「陟黜」。
2.褒贬。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举得失以表黜陟,徵存亡以标劝戒。」
《國語辭典》:陟降  拼音:zhì jiàng
上下、升降。晋。孙绰〈游天台山赋〉:「陟降信宿,迄于仙都。」
《漢語大詞典》:登陟
(1).登上。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序:“举世罕能登陟,王者莫由禋祀,故事絶於常篇,名标於奇纪。”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下有磐石,可坐数十人,冠军将军 刘敬宣 每登陟焉。” 唐 贾岛 《易州登龙兴寺楼望郡北高峰》诗:“何时一登陟,万物皆下顾。” 清 管同 《馀霞阁记》:“ 盋山 与 四松 ,各擅一美,不可兼并。自 餘霞之阁 成,而登陟憩息者,始两得而无遗憾。”
(2).升天。指死。 章炳麟 《徐锡麟陈伯平马宗汉秋瑾哀辞》:“亦有 马君 ,就涂未极,詗吏旁布,断头登陟。”
分類:升天登上
《國語辭典》:陟岵  拼音:zhì hù
1.《诗经。魏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或亦指行役者思家之诗。首章二句为:「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2.登上草木繁茂的山顶。语本《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后比喻思念父亲。《宋书。卷六四。列传。郑鲜之》:「滕但当尽陟岵之哀,拟不仕者之心,何为證喻前人,以自通乎。」
3.借指父亲。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六。张侍郎简牍》:「某自罹陟岵之忧,庐深山莫与往来。」《旧唐书。卷一九三。列女列传。郑神佐女》:「郑氏女痛结穷泉,哀深〈陟岵〉,投身沙碛,归父遗骸,远自边陲,得还闾里。」
分類:父亲思念
《漢語大詞典》:陟明
谓进用贤能。语本《书·舜典》:“黜陟幽明。” 唐 白居易 《王众仲可衡州刺史制》:“ 衡 湘 之间,蛮 越 杂处,无以俗陋,不慎乃事;无以地远,而怠厥心!副吾陟明,俟汝奏课。” 宋 曾巩 《晁端彦金部员外郎制》:“僉曰尔材宜在兹位,国有陟明之典,待尔善於其官。”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三》:“陟明之典,劝民庸也。则一岁而三迁,未为过也。”
《國語辭典》:陟屺  拼音:zhì qǐ
登上屺山。语本《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后比喻思念母亲。《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序》:「肃雍揆景,陟屺爰臻。」
分類:母亲思念
《國語辭典》:陟岵  拼音:zhì hù
1.《诗经。魏风》的篇名。共三章。根据〈诗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或亦指行役者思家之诗。首章二句为:「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2.登上草木繁茂的山顶。语本《诗经。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后比喻思念父亲。《宋书。卷六四。列传。郑鲜之》:「滕但当尽陟岵之哀,拟不仕者之心,何为證喻前人,以自通乎。」
3.借指父亲。元。刘埙《隐居通议。卷一六。张侍郎简牍》:「某自罹陟岵之忧,庐深山莫与往来。」《旧唐书。卷一九三。列女列传。郑神佐女》:「郑氏女痛结穷泉,哀深〈陟岵〉,投身沙碛,归父遗骸,远自边陲,得还闾里。」
分類:父亲思念
《漢語大詞典》:进陟(進陟)
(1).进升官职。魏书·外戚传下·高肇:“家荷重恩,为国致效是其常节,何足以应进陟之报?”
(2).犹升登。
《漢語大詞典》:陟配
(1).谓天子升遐后,于祭天时配享。书·君奭:“故 殷 礼陟配天,多歷年所。” 孔 传:“故 殷 礼能升配天享,国久长,多歷年所。”《文选·颜延之〈宋郊祀歌〉》:“陟配在京,降德在民。” 李周翰 注:“陟,升也。言天子升祖考以配天。”新唐书·黎干传:“ 景皇帝 非造我区夏,不得与 夏 之 禹 、 商 之 契 、 周 之 稷 、 汉高帝 、 魏武帝 、 晋宣帝 、 唐神尧皇帝 并功,而陟配圜丘,上与天匹,曾谓圜丘不如 林放 乎?”
(2).泛指配享。 宋 苏辙 《蔡矇父挺赠开府仪同三司诰》:“治边之略,纪于一时。经远之功,著于来世。比缘陟配之享,永怀先正之良。”
《漢語大詞典》:攀陟
攀登。 唐 戴公怀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明 刘基 《游云门记》:“虽有层峦復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復知有攀陟之苦。”
分類:攀登
《漢語大詞典》:陟冈(陟岡)
诗·魏风·陟岵:“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后因以“陟冈”为怀念兄弟之典。 唐 白居易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诗:“谁怜陟冈者? 西楚 望 南荆 !”
分類:怀念兄弟
《漢語大詞典》:升陟(陞陟)
(1).攀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山下大泽周数里,而清深肃洁。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昇陟,取畅山情。”
(2).晋升。《魏书·崔鸿传》:“苟必官须此人,人称此职,或超腾昇陟,数岁而至公卿。”
(1).升登;攀登。 汉 王充 论衡·効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将援引荐举,亦将弃遗於衡门之下,固安得升陟圣主之庭,论説政事之务乎?”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颍水:“水中有立石,高十餘丈,广二十许步,上甚平整,緇素之士,多泛舟升陟,取畅幽情。”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粤西游记四:“过桥,復东北升陟岗陀,四里,抵 思陇 。” 清 曹寅 《滁州清流关道中》诗:“坡陀倦升陟,蹭蹬愁躋举。”
(2).升迁;提升。 唐 元稹 《崔弘礼郑州刺史》:“侍中弘正以课来上,书为第一。不有升陟,谓之蔽能,得於信臣,予用丕允。”
提升;晋级。 宋 范仲淹 《奏重定臣僚转官及差遣体例》:“或陞陟差遣,其幕职州县官,未该磨勘,而有上项劳政者,亦与比类升擢。”
《漢語大詞典》:迁陟(遷陟)
犹迁升。北史·艺术传·蒋少游:“然犹骤被引命,以规矩刻繢为务,因此大蒙恩赐而位亦不迁陟也。”旧唐书·懿宗纪:“苟致安寧,自当迁陟;不遵詔令,必举典刑。”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妇女·二妇全边城:“不惟大司马不知故事,并武人亦不晓祖职当如何迁陟矣。”
分類:迁升
《國語辭典》:陟方  拼音:zhì fāng
天子出巡。《书经。舜典》:「五十载,陟方乃死。」《文选。左思。吴都赋》:「梁岷有陟方之馆、行宫之基欤!」
《漢語大詞典》:陟遐
远行。《书·太甲下》:“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 孔 传:“言善政有渐如登高升远,必用下近为始,然后终致高远。”
分類:远行
《漢語大詞典》:陟峻
高峻。 明 孙柚 《琴心记·牛酒交欢》:“山岗陟峻川滉瀁,车马无愁客路长,不怪寒星渐渺茫。”
分類: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