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阿拉巴图(阿拉巴圖)
满语。奴隶。 清 昭槤 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当是时, 大策零 王孙 达瓦齐 与 辉特 台吉 阿眭尔撒纳 另居 雅尔 地方,各有阿拉巴图数千户。”原注:“华言奴也。”
分類:满语奴隶
《國語辭典》:阿拉伯半岛(阿拉伯半島)  拼音:ā lā bó bàn dǎo
Arabia Peninsula
半岛名。位于亚洲西南部,介于波斯湾与红海之间。少河流,多沙漠,中部为乾旱地区,沿海土地肥沃,岛上居民大多信奉回教。简称为「阿拉伯」。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的劳伦斯
美国故事片。霍里逊影片公司、哥伦比亚影片公司1962年联合摄制。罗·博尔特编剧,大卫·里恩导演,彼·奥图尔、亚·吉尼斯主演。1916年,在开罗的英国驻军劳伦斯中尉,奉命协调阿拉伯部落之间的倾轧不和,并指挥阿拉伯人袭击土耳其驻军,被阿拉伯人尊为英雄。后因到大马士革调解失败,被调回英国。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帝国
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教封建国家。公元7世纪30年代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领导下统一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9世纪中期起衰落,哈里发大权旁落。1258年被蒙古人所灭。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非洲
泛指撒哈拉沙漠中部以北的非洲。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通用阿拉伯语,信奉伊斯兰教。其历史文化发展同撒哈拉以南的黑种人截然不同。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国家
国民中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国家。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包括埃及、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巴林、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苏丹、利比亚、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阿拉伯也门共和国、索马里、毛里塔尼亚、吉布提等国。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海
印度洋西北部的边缘海。面积386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2734米,最深处5203米。自古为海上东西交通要道。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河
西亚重要河流。由幼发拉底河同底格里斯河汇合而成,在伊拉克注入波斯湾。长193千米,河口宽约800米,水深8~15米。上半段在伊拉克境内,下半段为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界河。沿河多沼泽,并有大油田。
《国语辞典》:阿拉伯胶(阿拉伯胶)  拼音:ā lā bó jiāo
一种乾燥树胶。由阿拉伯胶树或同属植物枝干的渗出物乾燥而成。乾燥后,为无色或黄褐色的粒状固体,溶解于水,则成透明之黏稠液,可用作浆糊、胶水,是一种重要的制剂辅助剂。也称为「桃胶」。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西亚国家。北临波斯湾。由阿布扎比等七个酋长国组成。面积8.55万平方千米。人口223万(1994年)。首都阿布扎比。气候干热。大部分为沙漠。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世界重要的石油输出国。
《漢語大詞典》:阿拉伯人
亚洲西南部和非洲北部的主要居民。原住阿拉伯半岛,多信伊斯兰教。[阿拉伯,阿拉伯语Arab]
《國語辭典》: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數字)  拼音:ā lā bó shù zì
阿拉伯人用来记数的符号,今通行于全世界,其字凡十,为0、1、2、3、4、5、6、7、8、9。
《國語辭典》:阿拉伯语(阿拉伯語)  拼音:ā lā bó yǔ
阿拉伯人所用的语言。属闪含语系西南闪语族。亦是回教的宗教语言和国际通用语之一。文字采用阿拉伯字母。
《國語辭典》:阿拉伯字母  拼音:ā lā bó zì mǔ
西元四世纪左右由阿拉米亚文字演变而成的一种文字。原用以记录阿拉伯语,在伊朗、阿富汗等地亦用来写若干非阿拉伯语言。现行字母共二十八个,都是辅音。元音用附加符号表示。
《漢語大詞典》:阿拉曼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1942年10月,在埃及阿拉曼地区,英国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指挥下对隆美尔统率的德、意联军“非洲军团”发起攻击,两军激战十二天,英军获胜,德、意军被迫退到突尼斯边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