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深阻
(1).谓路途偏远险阻。 唐 吕温 《代李侍郎论伐剑南更发兵表》:“若更务济师,屡闻动众,山嶮深阻,暑湿为沴,北人南役,谁不惮行?” 唐 元稹 《青州道渤海授金吾将军等放还蕃制》:“冒越深阻,和会于庭。” 宋 叶适 《宋故中散大夫张公行状》:“其树林巖石,幽茂深阻,恍惚隔尘世。”
(2).指性情深沉而不外露。 晋 干宝 《晋纪总论》:“﹝ 宣帝 ﹞性深阻有如城府,而能宽绰以容纳。” 清 梅曾亮 《晁错论》:“彼知非雄猜深阻之人,不能行吾术而不怍其能。”
《漢語大詞典》:邀阻
拦挡阻截。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虏既入塞, 河北 居民惊犇渡 河 ,欲避於 京东 者日数千人,舟人邀阻不得济。”《元典章·户部八·盐课》:“其关津渡口桥梁妄行事故邀阻者,取问得实,杖一百。”《东周列国志》第四二回:“ 文公 乃各发回书,听其復归故国,諭 郤步扬 不必领兵邀阻。”
分類:拦挡阻截
《漢語大詞典》:山阻
险要的山地。六韬·王翼:“远近险易,水涸山阻,不失地利。”《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 李贤 注引 汉 应劭 《汉官仪》:“平地用车骑,山阻用材官,水泉用楼船。”三国志·魏志·郑浑传:“ 兴 等破散,窜在山阻,虽有随者,率胁从耳。”《敦煌曲子词·献忠心》:“直至如今,涉歷山阻,意难任。” 元 张雨 《天王寺》诗:“深寺隐桃花,幽幽在山阻。”
分類:险要山地
《國語辭典》:阻深  拼音:zǔ shēn
险阻、障隔。《文选。司马相如。喻巴蜀檄》:「道里辽远,山川阻深,不能自致。」
分類:险阻幽深
《国语辞典》:不阻  拼音:bù zǔ
1.不隔断。如:「道路顺畅,丝毫不阻。」
2.明察、明白。元。秦𥳑夫《剪发待宾》第一折:「夫人云:『你既有事,将五贯钱去。』陶侃云:『多谢夫人不阻。』」也作「不错」。
《漢語大詞典》:疑阻
(1).疑惑隔阂。晋书·文帝纪:“ 孙壹 构隙,自相疑阻。”周书·晋荡公护传:“不意陛下不照愚臣款诚,忽生疑阻。” 唐 白居易 《思子台有感》诗之二:“闇生魑魅蠹生虫,何异谗生疑阻中。” 宋 苏辙 《乞定差管军臣僚札子》:“由此互相疑阻,遂使差除之政废不时举。” 郑观应 《盛世危言·银行下》:“纵竭力筹集,而 中国 人情向多疑阻,邇来集股亏折,闻者咸有戒心。”
(2).指惑乱。《晋书·忠义传·王豹》:“上诬圣朝鉴御之威,下长妖惑,疑阻众心。”
《漢語大詞典》:阻艰(阻艱)
险阻艰难。 三国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君乃羈旅,离此阻艰。” 唐 钱起 《渔潭值雨》诗:“客意念留滞,川途忽阻艰。” 宋 曾巩 《洪范传》:“无党无偏也,其为道也夷易而无阻艰。”
分類:险阻艰难
《漢語大詞典》:阻远(阻遠)
险阻而遥远。后汉书·张霸传:“今 蜀 道阻远,不宜归塋,可止此葬,只藏髮齿而已。”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山川阻远,行李时通。”周书·李迁哲传:“ 迁哲 将讨之,诸将以途路阻远,竝不欲行。”
分類:险阻遥远
《韵府拾遗 江韵》:阻江
晋书乐志吴人放命冯海阻江
《國語辭典》:阻滞(阻滯)  拼音:zǔ zhì
受阻碍而滞留不前。《西游记》第三八回:「见太子来,不敢阻滞,让他进去了!」《清会典。卷二二。户部。云南清吏司》:「凡押运趱运官,各分其责,防其阻滞。」
《漢語大詞典》:阻节(阻節)
阻塞不通。朱子语类卷七三:“《易九·节》:‘説以行险’, 伊川 之説是也。説则欲进,而有险在前,进去不得,故有止节之义。又曰:‘节,便是阻节之意。’”文献通考·国用三:“一则以备中都缓急,二则以防漕渠阻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四年:“粮道阻节,现开路摺运,乞朝廷指挥,讨除后患。”
《漢語大詞典》:阻山
谓凭借高山的险阻。
《國語辭典》:重阻  拼音:chóng zǔ
层层的险阻。《文选。祢衡。鹦鹉赋》:「流飘万里,崎岖重阻。」《文选。潘岳。西征赋》:「蹑函谷之重阻,看天险之衿带。」
分類:重重险阻
《國語辭典》:阻险(阻險)  拼音:zǔ xiǎn
阻隔而艰险的地方。《列子。杨朱》:「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径修远,无不必之。」《汉书。卷六。武帝纪》:「夏,发巴蜀治南夷道,又发卒万人治雁门阻险。」
分類:险阻
《漢語大詞典》:幽阻
(1).奥深险阻。亦指奥深险阻之地。 汉 傅毅 《雅琴赋》:“歷嵩岑而将降,睹鸿梧於幽阻。”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乃分内诸将,罗兵幽阻,但缮藩篱,不与交锋。”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元年:“ 浙 东山海幽阻,可以计取,难以力攻。”
(2).幽深偏僻。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山涧幽阻,音尘阔絶,忽见诸讚,叹慰良多。” 宋 叶适 《奉赋德修西充大夫成都新园咏归堂》之一:“誓言违市朝,卜宅近幽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