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巡防  拼音:xún fáng
到防区各处察看。如:「我海军军舰全天候地在领海内巡防,以确保国家的安全。」
《漢語大詞典》:遮防
犹言遮挡防护。 清 揆叙 《鹰坊歌》:“驾鵞潜飞雊雉避,云罗万里无遮防。”
分類:遮挡防护
《漢語大詞典》:女头(女頭)
城墙上垛子一类的防护建筑。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新城每百步设马面、战棚、密置女头,旦暮修整,望之耸然。”
《漢語大詞典》:作裙
劳作时用于防护的围裙。 潘漠华 《乡心》:“他慌慌放去墨斗,解开作裙。”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 黄 父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褪了色的蓝粗布衫,系着作裙。”
《漢語大詞典》:木牌
(1).木制的盾。古代防护兵器。宋史·外国传四·交趾:“兵器止有弓弩、木牌、梭枪、竹枪,弱不可用。”
(2).木制的牌子。用于告示或作标志。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将木牌悬于本监门之首,以便诸囚览记。” 刘白羽 《新社会的光芒》:“无数的木牌插在土壤里,上面写着分得这块土地的人名。”
(3).即木排。《清会典事例·工部·木仓》:“ 同治 十二年奏准, 四川省 採办 天坛 望鐙杆木植,紥成木牌,用轮船拕带,自 上海 运 津 解 京 。”参见“ 木排 ”。
《國語辭典》:木排  拼音:mù pái
以木材结成一排,放在江河里或有水道的地方,以便载人或运货。也称为「木伐」、「木筏」。
《國語辭典》:栏栅(欄柵)  拼音:lán zhà
以条状物制成的围篱。如:「经过没有栏栅的平交道,要确实『停、看、听』后,才能通行。」《醒世姻缘传》第二八回:「上面盖了井亭,四面排了栏栅,专设了一名井夫昼夜防守,严加了封锁。」
《漢語大詞典》:陂障
亦作“ 陂鄣 ”。
(1).堤岸。国语·周语中:“泽不陂障,川无舟梁。”
(2).阻遏,防护。国语·周语下:“决汩九川,陂鄣九泽。” 韦昭 注:“鄣,防也。” 宋 苏辙 《论黄河东流札子》:“惟是民力凋弊,堤防未完,北流汗漫,失於陂障。”
《漢語大詞典》:铜面具(銅面具)
古代将士出征时常戴之以作防护和威慑敌人的铜制面具。宋史·狄青传:“临敌被髮、带铜面具。” 清 贝青乔 《咄咄吟》:“漫説 狄 家铜面具,良宵飞骑夺 昆仑 。”亦省称“ 铜面 ”。 清 夏燮 中西纪事·海疆殉难记上:“勇习 韩瓶 ,铁浮屠林,立於重关,铜面具风。”
《漢語大詞典》:交护(交護)
一齐防护。 宋 葛立方 《锦堂春·正旦作》词:“歌管雕堂宴喜,任重帘不捲,交护春寒。”
分類:一齐防护
《漢語大詞典》:营堑(營塹)
军营周围的防护沟。东观汉记·来歙传:“有五谿六种寇,见便钞掠,退阻营堑, 歙 乃大治攻具,衝车度堑,遂兴五谿战,大破之。”旧唐书·李密传:“ 密 復下 迴洛仓 而据之,大修营堑,以逼 东都 。”金史·孛术鲁阿鲁罕传:“营堑损圮以时葺治。”
《國語辭典》:平光  拼音:píng guāng
屈光度(即透镜焦距的倒数)为零的镜片。
《漢語大詞典》:御卫(禦衛)
护卫;侍卫。御,通“ 御 ”。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右相引生升广殿,御卫严肃,若至尊之所。”《金史·乐志下》:“礼成庙享,御卫拱飞龙,诸道起祥风。”
防护保卫。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及 晋武 敕戒,备告百官。敕都督以兵要,戒州牧以董司,警郡守以恤隐,勒牙门以御卫,有训典焉。”
《國語辭典》:防线(防線)  拼音:fáng xiàn
军队防守战线,称为「防线」。
《漢語大詞典》:防顾(防顧)
防护照顾。 柳青 《狠透铁》九:“看见了没?阵势摆下了!说话留点神,防顾自己的身子着。”
《漢語大詞典》:盾橹(盾櫓)
亦作“ 盾卤 ”。 盾牌。古代防护兵器。亦喻屏蔽或支援的力量。櫓,大盾。管子·禁藏:“被蓑以当鎧襦,沮笠以当盾櫓。”旧五代史·僭伪传三·王建:“ 茂贞 虽常才,然名望宿素,与 朱公 力争不足,守境有餘。 韩生 所谓入为扞蔽,出为席藉是也。适宜援而固之,为吾盾卤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