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敛唇(斂脣)
闭口。 明 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老年拗拗:“瀹茗惟以供饭后潄齿,餘则畏其性寒,敛脣避之。”
分類:闭口
《漢語大詞典》:合喙
闭口。谓沉默不言。 唐 柳宗元 《闵生赋》:“合喙而隐志兮,幽默以待尽。”
《漢語大詞典》:吻噤
犹闭口。 元 曹之谦 《风雪障面图》诗:“僕夫徒行亦良苦,吻噤不语心应语。”
分類:闭口
《漢語大詞典》:折口
闭口。《孔子家语·贤君》:“佞臣諂諛,窥导其心;忠士折口,逃罪不言。” 王肃 注:“折口,杜口。”
分類:闭口王肃
《漢語大詞典》:厮噤(廝噤)
闭口;无言。 明 金銮 《节节高·别怨》曲:“秋来意更深,漫思寻,音书欲写还廝噤。”
分類:闭口
《國語辭典》:缄默(緘默)  拼音:jiān mò
闭口不说。《旧唐书。卷七二。李百药传》:「以为朋党,沉屈者未申,而在位者已损,所以人思苟免,竞为缄默。」《宋史。卷三二一。郑侠传》:「御史缄默不言,而君上书不已,是言责在监门而台中无人也。」
《國語辭典》:衔枚(銜枚)  拼音:xián méi
古代行军袭敌时,令军士把箸横衔在口中,以防喧哗,称为「衔枚」。《史记。卷八。高祖本纪》:「秦益章邯兵,夜衔枚击项梁。」《三国演义》第三○回:「军士皆束草负薪,人衔枚,马勒口。」
《國語辭典》:缄口(緘口)  拼音:jiān kǒu
沉默不语。如:「一听到敏感的话题,他便缄口保持沉默。」也作「结口」。
分類:闭口不言
《國語辭典》:囊括  拼音:náng guā
包罗、席捲一切。《文选。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唐。陈子昂〈感遇〉诗:「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
《國語辭典》:卷舌  拼音:juǎn shé
1.不说话。《文选。扬雄。解嘲》:「是以欲谈者卷舌而同声,欲步者拟足而投迹。」北周。庾信〈哀江南赋〉:「猛士婴城,谋臣卷舌。」也作「捲舌」。
2.将舌尖往后翘。如:「卷舌音」。也作「捲舌」。
《漢語大詞典》:守口
(1).闭口不言。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度世去。” 明 陈子龙 《侯君尔济诔》:“慎约数马,谨亟守口。”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越铎〉出世辞》:“不欲守口,任华土更归寂寞,復自负无量罪恶,以续前尘。”
(2).把守关口。《清会典·兵部七·职方清吏司》:“凡官兵出边者,皆达以票,守口官验而出纳之,以报部而覈焉。”
《國語辭典》:噤口  拼音:jìn kǒu
闭口、闭嘴。《史记。卷一○一。袁盎晁错传》:「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
《國語辭典》:木舌  拼音:mù shé
1.木制的舌状物,置于木铎内,摇动时因震动而可发出声音。
2.比喻缄默不语。《后汉书。卷六一。黄琼传》:「忠臣惧死而杜口,万夫怖祸而木舌。」
《國語辭典》:噤声(噤聲)  拼音:jìn shēng
制止人发声之辞。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噤声,俺家三世无犯法之男。」《警世通言。卷二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婆婆捻神捻鬼的叫噤声!京娘亦进门相见,婆婆便将门闭了。」
《漢語大詞典》:钳默
闭口不言。 清 何元晋 《上严帅请止招郏勇书》:“帅节窵远,耳目难周,百里重寄,何能箝默?冒嫌附闻,尚冀密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