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长期(長期)  拼音:cháng qí
长时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如:「长期抗战」、「长期低利贷款」。
分類:长期
《国语辞典》:长期饭票(长期饭票)  拼音:cháng qí fàn piào
戏称女子找到可以支撑家计,可以倚靠的结婚对象。如:「结婚并不是找张长期饭票,也非人生的终点,更要彼此相互扶持,生活才能不虞匮乏。」
《国语辞典》:长期趋势(长期趋势)  拼音:cháng qí qū shì
在较长时期内,呈现渐增或渐减的倾向。
分类:呈现倾向
《国语辞典》:长期投资(长期投资)  拼音:cháng qí tóu zī
长时期有规划的投资。不以短期获利为目的,而著眼于长远的利益。如:「进出股市应抱持长期投资,不短进短出,才是正确的理财观念。」
《國語辭典》:生长期(生長期)  拼音:shēng zhǎng qí
通常指作物于播种或种植至成熟期可采收时所经历的时间或天数。也称为「生育期间」。
《漢語大詞典》:长年(長年)
(1).年长,年龄较大。韩非子·奸劫弑臣:“人主无法术以御其臣,虽长年而美材,大臣犹将得势,擅事主断,而各为其私急。”史记·齐悼惠王世家:“今诸大臣狐疑未有所定,而 泽 于 刘氏 最为长年,大臣固待 泽 决计。” 宋 司马光 《论公主宅内臣状》:“择淑慎长年之人,使侍左右,朝夕教諭,纳诸善道。”
(2).老年。 唐 无可 《新年》诗:“燃灯朝復夕,渐作长年身。” 前蜀 韦庄 《长年》诗:“长年方悟少年非,人道新诗胜旧诗。”
(3).指老年人。《淮南子·说山训》:“故桑叶落而长年悲也。” 汉 刘向 说苑·贵德:“ 景公 游於 寿宫 ,覩长年负薪而有饥色,公悲之。”
(4).船工。 宋 戴埴 鼠璞·篙师:“海壖呼篙师为长年……盖推一船之最尊者言之。” 明 孙蕡 《下瞿塘》诗:“长年敲板助船客,破浪一掷如飞梭。” 清 吴伟业 《避乱》诗:“长年篙起舞,扁舟疾如箭。”参见“ 长年三老 ”。
《漢語大詞典》:长年三老(長年三老)
古时 川 峡一带对舵手、篙师的敬称。 唐 杜甫 《拨闷》诗:“长年三老遥怜汝,捩舵开头捷有神。” 仇兆鳌 注:“ 蔡 ( 蔡梦弼 )注:峡中以篙师为长年,舵工为三老。 邵 ( 邵宝之 )注:三老,捩舵者。长年,开头者。” 宋 江休复 《江邻几杂志》:“ 川 峡呼梢工篙手为长年三老。” 宋 陆游 入蜀记卷五:“问何谓长年三老?云:‘梢公是也。’长,读如长幼之长。” 清 钱谦益 《寿福清公六十序》:“长年三老中流遇风,慬而获济。”
分類:舵手敬称
《漢語大詞典》:积时(積時)
长久;长期。后汉书·王允传:“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太平御览卷三六五引 晋 裴启 语林:“ 刘真长 病积时,公主毁悴。”周书·赫连达传:“从大将军 达奚武 攻 汉中 。 梁 宜丰侯 萧循 拒守积时,后乃送款。”资治通鉴·梁武帝大通元年:“ 湛僧智 可谓君子矣!忘其积时攻战之劳,以授一朝新至之将,知己之短,不掩人之长。”
分類:长久长期
《漢語大詞典》:打长(打長)
长期。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师父要赁,就打长赁了也好。”
分類:长期
《漢語大詞典》:淹纪(淹紀)
犹长期。《宋书·孝武帝纪》:“昔人称人道何先,於兵为首,虽淹纪勿用,忘之必危。”
分類:长期
《國語辭典》:故乡(故鄉)  拼音:gù xiāng
家乡。《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三国演义》第四回:「是夜陈宫收拾盘费,与曹操更衣易服,各背剑一口,乘马投故乡来。」
《國語辭典》:相传(相傳)  拼音:xiāng chuán
1.长期以来经众人之口辗转传述,并非亲眼所见。唐。杜甫〈石笋行〉:「古来相传是海眼,苔藓蚀尽波涛痕。」《老残游记》第三回:「进了二门,便是投辖井,相传是陈遵留客之处。」
2.传授。如:「秘法相传」。《墨子。号令》:「官府城下吏、卒、民家,前后左右,相传保火。」
《漢語大詞典》:常平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 汉宣帝 时数丰稔, 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
(2).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3).长期平衡。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漢語大詞典》:风化(風化)
教育感化。语出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郑玄 笺:“风化、风刺皆谓譬喻不斥言也。”汉书·礼乐志:“宜兴辟雍,设庠序,陈礼乐,隆雅颂之声,盛揖攘之容,以风化天下。”明史·广西土司传一·庆远:“各村寨皆置社学,使渐风化。”
《國語辭典》:金鱼(金魚)  拼音:jīn yú
1.古代官员的佩饰。唐制三品以上、元代四品以上官员佩带金鱼饰。唐。元稹 自责诗:「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
2.钥匙。古代钥匙形状似鱼,故称为「金鱼」。唐。李商隐 和友人戏赠诗二首之一:「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
3.动物名。硬骨鱼纲鲤目鲤科。为鲫鱼的变种,由鲫鱼经不断的人工选种、配种与淘汰而成。体形略呈圆球状,凸眼,鳞片有金光,颜色鲜艳,鳍大,尾作三分或四分,可供观赏。因金鱼富文彩,故也称为「文鱼」。
《漢語大詞典》:金鱼符(金魚符)
(1).金质的鱼符。 唐 代亲王及三品以上官员佩带, 开元 初,从五品亦佩带,用以表示品级身分。 金 制,四品以上佩带。见新唐书·车服志金史·舆服志中。亦省作“ 金鱼 ”。 唐 韩愈 《河南少尹李公墓志铭》:“天子使贵人持紫衣金鱼以赐。” 唐 元稹 《自责》:“犀带金鱼束紫袍,不能将命报分毫。”
(2). 辽 代调发兵马的一种符信。辽史·兵卫志上:“铸金鱼符,调发军马……上遣大将持金鱼符,合,然后行。”
《漢語大詞典》:金鱼袋(金魚袋)
(1).鱼袋的一种。金饰,用以盛放金鱼符。 唐 制,三品以上官员佩金鱼袋。 宋 代无鱼符,官员公服则系鱼袋于带而垂于后,但不复如 唐 之符契。 唐 元稹 《秋分日祭百神文》:“皇帝遣通议大夫行内侍省常侍、赐紫金鱼袋李某,祭于百神之灵。”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释俗》:“近世授观察使者不带金鱼袋。初名臣 钱若水 拜观察使,佩鱼自若,人皆疑而问之。 若水 勌於酬辩,録 唐 故事一番在袖中,人问者,輙示之。”参阅新唐书·车服志宋史·舆服志五
(2).比喻高官显爵。 宋 梅尧臣 《十一日垂拱殿起居闻南捷》:“腰佩金鱼服金带,榻前拜跪称圣皇。” 明 郑若庸 《玉玦记·侵南》:“手中持玉节,腰下佩金鱼,脱却戎服。” 清 唐孙华 《次韵答倪草亭》之二:“逢时休羡金鱼佩,对景思倾药王船。”
《國語辭典》:久留  拼音:jiǔ liú
长期停留。唐。杜甫〈发秦州〉诗:「岂复慰老夫?惘然难久留。」《三国演义》第五回:「吾将急行,不可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