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寄锡(寄錫)
僧人在某处居留。锡,僧人出外所用的锡杖。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三:“寺中止一僧,乃寄锡殿中者,一见即为余蓺火炊饭。”
《漢語大詞典》:寓锡(寓錫)
取僧侣寄放锡杖之意。谓僧侣寄居。 宋 祝穆 方舆胜览·江东路·建康府:“ 天监 中,有 胡 僧 曇隐 ,寓锡于此山中。”
《漢語大詞典》:巡锡(巡錫)
指僧人云游。锡,指僧人的锡杖。 苏曼殊 《绛纱记》:“未几,天下扰乱,於是巡锡 印度 、 缅甸 、 暹罗 、 耶婆堤 、 黑齿 诸国。” 胡朴安 《中华全国风俗志·蒙古·蒙古人之宗教》:“此后每于生存之时巡锡各地,察美好圆满之儿童,默识于心,至于死时预言而遗嘱之。”
《漢語大詞典》:隙弃罗(隙棄羅)
梵文khākkhara的音译。意译为锡杖。
九条锡杖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锡杖)
【佛学大辞典】
(仪式)四个法要之第四谓之锡杖,讽咏锡杖之颂文而振锡也。其颂文之作者不详。初四句依华严经十四:「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之经文,其他偈句为古德所作。有九节,每一节终,辄振锡,故曰九条锡杖。
梵音锡杖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四个法要)
得道梯橙锡杖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锡杖为得道梯橙之意,此所说与律制之锡杖异。
锡杖
【佛学大辞典】
(物名)十八物之一。梵语,吃弃罗Khakkhara,译为锡杖,声杖,呜杖。锡者,取振时作锡之声。又有智杖,德杖之德名。有显密之二意。显教为乞食或驱虫也。锡杖经曰:「佛告比丘:汝等当受持锡杖,所以者何?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皆执故。又名智杖,彰显圣智故。亦名德杖,行功德本故。圣人之表帜,贤士之明记,道法之正幢。」毗奈耶杂事三十四曰:「苾刍乞食入人家,作声警觉,拳打门扇。家人怪问:何故打破我门?默尔无答。佛言:不应打门,可作锡杖。苾刍不解。佛言: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而警觉。(中略)至不信家,久摇锡时,遂生疲倦,而彼家人竟无出问。佛言:不应多时摇动,可二三度摇。无人问时,即须行去。」十诵律五十六曰:「杖法者,佛在寒园林中住,多诸腹行毒虫啮诸比丘。佛言:应作有声杖,驱遣毒虫,是名杖法。」四分律五十三曰:「诸比丘道行,见蛇蛆蜈蚣百足,未离欲比丘见皆怖白佛。佛言:听投锡杖动。」其制法依锡杖经,迦叶佛为二股十二环,释迦佛为四股十二环。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二股十二环表世谛第一谛之二谛与十二因缘。然寄归传四曰:「言锡杖者,梵云契弃罗,则是鸣声之义。古人译为锡者,意取锡作声,鸣杖锡杖任情称。说目验西方所持锡杖,头上唯有一股铁捲,可容三二寸,安其錞管长四五指,其竿用木,粗细随时,高与肩齐,下安铁纂,可二寸许,其环或圆或偏,屈合中间可容大指,或六或八,穿安股上,铜铃任情。元斯制意,为乞食时防其牛犬,何用辛苦擎奉劳心?而复通身总铁,头安四股,重滞将持,非常冷涩,非本制也。」密教以为五大所成之法界塔婆,地藏观音之三昧耶形也。故有六环,以表六大,上头有五轮之捲形,以表宝塔。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头陀十八物之一,上有四股十二环,表四谛十二因缘之义。比丘向人乞食,到门口,便振动锡杖上的小环作声,以让人知道。
三条锡杖
【佛学大辞典】
(仪式)九条锡杖中之前三条,略用之法也。
锡杖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得道梯邓锡杖经之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