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铜器(銅器)  拼音:tóng qì
由铜与锡合金的青铜所铸制的器具。质地细致,色泽优美而有光泽。发达于商、周时期,铁器出现后,则逐渐衰微。
《國語辭典》:铜器时代(銅器時代)  拼音:tóng qì shí dài
史家称介于新石器时代与铁器时代之间的时期为「铜器时代」。世界上最早进入铜器时代的是巴比伦、埃及等古代国家。中国自夏代到春秋、战国时代即属之。此时铜器的铸造技术发达,且用途广泛,如食器、酒器、乐器、礼器、祭器等,并雕铸图案纹饰及文字。因原料多为青铜,故也称为「青铜器时代」。
《国语辞典》: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拼音:qīng tóng qì shí dài
新石器时代以后至铁器发明以前的时期。人类以青铜制作器皿。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是巴比伦、埃及等古代国家,中国的商、周时代亦属之。也称为「铜器时代」。
《國語辭典》:青铜器(青銅器)  拼音:qīng tóng qì
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主要指先秦时期以青铜制成的各种器物,包括工具、兵器、食器、酒器、铜镜等。形制纹饰精美,为世界工艺史上所罕见。多刻有铭文,具有史料价值。
《國語辭典》:拓本(搨本)  拼音:tà běn
将纸或绢覆于原迹之上,向光照明,先双钩字边,再逐笔填墨而成的副本。至宋、元后与拓本混为一谈,而没有分别。
《國語辭典》:金文  拼音:jīn wén
1.商周秦汉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铭文形式及字体随著时代变易而有不同风貌。一般说来,商器上的文字不多,直至商末始有较长铭文出现,字体则与甲骨文相似。西周的铭文字体渐匀称齐整,字数增加,多记载赏赐、战争、契约、交换、赠送、赔偿等情形。战国末年,铭文字体渐和小篆相近,字数大减,多只铸刻督造者、铸工和器名等,秦汉金文形式亦秉习此风,长篇钜制已难见到。也称为「钟鼎文」。
2.以金泥所封的文字,即诏书。唐。唐彦谦 贺李昌时禁苑新命诗:「玉简金文直上清,禁垣丹地闭严扃。」
《國語辭典》:铺首(鋪首)  拼音:pū shǒu
附著门上,用以衔环的铜盘。《汉书。卷一一。哀帝纪》:「孝元庙殿门铜龟蛇铺首鸣。」《文选。傅毅。舞赋》:「黼帐袪而结组兮,铺首炳以焜煌。」
《國語辭典》:庸器  拼音:yōng qì
铭记功业的器物。如钟、鼎、彝等。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诔碑》:「而庸器渐缺,故后代用碑,以石代金,同乎不朽。」
分類:铜器鼎彝
《漢語大詞典》:铜禁(銅禁)
禁止销毁铜钱以铸铜器,并收缴铜器。 金 元好问 中州集·蔡太常珪:“ 正隆 三年铜禁行,官得 三代 以来鼎钟彝器,无虑千数。”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二十八年:“前后铜禁,行之不严,殆成虚文。”
《国语辞典》:考古图(考古图)  拼音:kǎo gǔ tú
书名。宋吕大临撰,十卷。著录各种铜器、铭文二百馀件,均附绘图,并加以训释考證,颇为精审。
《國語辭典》:钟鼎文(鐘鼎文)  拼音:zhōng dǐng wén
殷周至汉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参见「金文」条。
《國語辭典》:铜匠(銅匠)  拼音:tóng jiàng
制造或修理铜器的工匠。
《漢語大詞典》:铜音(銅音)
铜器的响声。形容洪亮的声音。 梁斌 《红旗谱》二九:“﹝ 朱老忠 ﹞说起话来,语音很响亮,带着铜音。”
《国语辞典》:郘钟(郘钟)  拼音:lǚ zhōng
周代的铜器,清同治初年自山西省荣河县后土祠旁的河岸中出土。
《漢語大詞典》:水银古(水銀古)
古墓中殉葬的铜器,为灌入棺内的水银浸渍,内外皆呈银白色者,称为“水银古”。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四》:“古人棺内多灌水银,遂有水银古者。然亦视其款製如何耳,未必古者尽佳也。”
分類:殉葬铜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