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鎯铛(鎯鐺)
锒铛。正字通·金部:“﹝鎯,﹞一曰鋃字之譌。”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会狱》:“寃声满狱,鎯鐺夜徽缠。”
分類:锒铛
《国语辞典》:饼铛(饼铛)  拼音:bǐng chēng
放在炉火上烙饼用的平底锅,形似大铁盘。
《漢語大詞典》:铛油(鐺油)
犹言入锅煎炸。 明 徐渭 《赋得渔人网集澄潭下》之二:“提向酒家都藿叶,可怜无计避鐺油。”
《漢語大詞典》:铛脚政(鐺脚政)
指德政。 唐 白居易 《自到郡斋题二十四韵兼寄常州贾舍人湖州崔郎中仍呈吴中诸客》:“愧无鐺脚政,徒忝犬牙邻。”参见“ 鐺脚刺史 ”。
分類:德政
《漢語大詞典》:铛脚刺史(鐺脚刺史)
唐 薛大鼎 、 郑德本 和 贾敦颐 ,俱为刺史,分治三州,皆有政绩。时人称“鐺脚刺史”。因铛有三足,故以为喻。旧唐书·良吏传上·薛大鼎:“﹝ 薛大鼎 ﹞ 贞观 中,累转鸿臚少卿、 沧州 刺史……时与 瀛州 刺史 贾敦颐 、 曹州 刺史 郑德本 ,俱有美政, 河北 称为‘鐺脚刺史’。”
分類:刺史
《韵府拾遗 庚韵》:火铛(火铛)
閒窗括异志朱师古得疾不能食闻荤腥即呕用火铛旋煮汤沃淡饭数数食之史载之云君疾正在素问经中名为食挂遂立一方服之寻愈
《漢語大詞典》:琅铛(琅鐺)
亦作“瑯鐺”。 见“ 琅璫 ”。
《國語辭典》:琅珰(琅璫)  拼音:láng dāng
1.拟声词。形容金属或玉石撞击的声音。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四首之三:「夜深殿突兀,风动金琅珰。」明。凌濛初《红拂记》第三出:「琅珰交错垂金锁,锦绣崚嶒绚彩霞。」也作「锒铛」。
2.刑具。指缚系人犯的铁锁、铁链。或指用锁锁住。《文明小史》第九回:「带领衙役,到监里,把一班秀才,一齐铁索琅珰提了上来,当堂跪下。」也作「郎当」、「锒铛」。
《漢語大詞典》:轑铛(轑鐺)
用勺刮锅。 宋 范成大 《腊月村田乐府·口数粥行》:“大杓轑鐺分口数,疫鬼闻香走无处。”
《漢語大詞典》:响铛铛(響鐺鐺)
见“ 响璫璫 ”。
《漢語大詞典》:响珰珰(響璫璫)
亦作“ 响鐺鐺 ”。亦作“ 响噹噹 ”。
(1).形容敲打的声音响亮。 元 关汉卿 《一枝花·不伏老》套曲:“我是箇蒸不烂煮不熟搥不匾炒不爆响璫璫一粒铜豌豆。”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响鐺鐺云板敲。” 元 贯云石 《粉蝶儿》套曲:“清湛湛水光浮嵐碧,响璫璫晓鐘敲破。”
(2).比喻有名气或出色、过硬。 沙汀 《丁跛公》:“直到老头儿的眼睛闭了,他就接替了父亲的职务,并把他那响当当的诨号,也都一同继承过来。”如:他是一个响当当的生产能手。
《国语辞典》:锒铛入狱(锒铛入狱)  拼音:láng dāng rù yù
锒铛,形容镣铐铁鍊碰撞的声音。「锒铛入狱」即被捕、坐牢的意思。如:「他因结夥抢劫而锒铛入狱,接受法律的制裁。」
《国语辞典》:啷铛(啷铛)  拼音:lāng dāng
佩带在身上的零星饰物。如:「那位小姐一身啷铛的打扮,很有塞外民族的风情。」
《国语辞典》:铛底焦饭(铛底焦饭)  拼音:chēng dǐ jiāo fàn
晋代陈遗,事母至孝,因母喜食锅底焦饭,他当郡主簿,遂贮存焦饭回去孝敬母亲;后遇战乱,他来不及回家,便带著贮存的焦饭从军,战败,兵多饥饿而死,遗独以所存焦饭得活。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后以比喻非常孝顺。
《国语辞典》:钉铃铛锒(钉铃铛锒)  拼音:dīng líng dāng láng
拟声词。形容金石碰撞所发出的声音。《通俗常言疏證。什物。钉铃铛锒》引《枕亚浪墨续集》:「吴语真脚本,形容声响曰:『钉铃铛锒』。」也作「丁铃当啷」。
《韵府拾遗 庚韵》:锅铛(锅铛)
齐民要术鸡鸭子饼破泻瓯中少与盐锅铛中膏油煎之令成团饼
《骈字类编》:宝铛(宝铛)
铁围山丛谈见铁铛下
《漢語大詞典》:铛鬲(鐺鬲)
一种古代炊器。圆口,有三只空心足。用陶或金属制成。新唐书·隐逸传·武攸绪:“所赐金银鐺鬲、野服……不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