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铃吏(鈴吏)
随从护卫人员。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人事》:“见铃吏擎生肉二盘,一置倅前,一置客前。”
《骈字类编》:碧铃(碧铃)
明 王微 天柱峰 叨利移金畤,神霄堕碧铃。
《國語辭典》:电铃(電鈴)  拼音:diàn líng
1.早期利用手按使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來磁化铁心,吸收软铁带动锤敲击鈴,而发出振动声音的装置。
2.现在电子式的电鈴,经由手按产生讯号使远端扬声器产生鈴声。
《漢語大詞典》:钉铃(釘鈴)
象声词。马行时佩铃的声音。 唐 李贺 《沙路曲》:“柳脸半眠丞相树,珮马钉铃踏沙路。” 王琦 汇解:“珮马,马之羈络上有鸞铃玉珂之饰者。钉铃,珮声。”
《國語辭典》:串铃(串鈴)  拼音:chuàn líng
1.在江湖中行医或算命的人用来招呼顾客的器具。多用铜或铁制成,摇动时可以发出声音。《金瓶梅》第一九回:「想著你当初不得地时,串铃儿卖膏药,也亏了这位鲁大哥扶持你。」《老残游记》第一九回:「赶忙仍旧制了一个串铃,买了一个旧药箱,配好了许多药材。」
2.联贯成串的铃铛。多系在骡马的颈项上,行走时摇动发出声音。
3.乐器名,打击乐器。流行于蒙古族、藏族。在环绕成圈的皮环上系有十几个小铜铃,手持圆环摇铃发声。也有将小铃系于长方形木拍上,持拍柄摇铃发声的。用于民间歌舞伴奏和器乐合奏。
《韵府拾遗 谏韵》:铃栈(铃栈)
王安石诗櫜垂铃栈驼鸣𡇼节拥棠郊虎视耽
《國語辭典》:铃铛(鈴鐺)  拼音:líng dāng
用金属所制成的球形或扁圆形发声器。有一开口,内置金属小球或小石,故摇动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
《漢語大詞典》:铃钹(鈴鈸)
即碰铃。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似小碗,两个为一副,左右手各持一个,相碰发音。多用于器乐合奏或戏曲、歌舞的伴奏。
《國語辭典》:捞铃(撈鈴)  拼音:lāo líng
采收菱角时,因菱角尖锐易被刺伤,故须小心的捞取。用以形容手颤抖的样子。元。高文秀《諕范叔》第一折:「贤士既不用酒,两只手捞铃一般相似。」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二折:「哎哟!天哪!好教我便慌慌速速,手似捞铃。」也作「捞凌」、「捞菱」。
《國語辭典》:捞菱(撈菱)  拼音:lāo líng
采收菱角时,因菱角尖锐易被刺伤,故须小心的捞取。用以形容手颤抖的样子。元。郑光祖《王粲登楼》第四折:「住者,两只手捞菱相似。」也作「捞凌」、「捞铃」。
分類:颤抖
《国语辞典》:墙铃(墙铃)  拼音:qiáng líng
古时在城墙上守夜巡逻者所摇的铃。宋。孔平仲〈霁夜〉诗:「寂历帘拢深夜明,摇回清梦戌墙铃。」
《骈字类编》:鱼铃(鱼铃)
王勃七夕赋启鱼铃而分帝术控虹璧而授神州 高道素上元赋衣不解带坐不更席即鸣鱼铃以登九位控虹璧以朝百辟
《漢語大詞典》:百子铃(百子鈴)
古代车上所系的一种成串的铃。 晋 王嘉 拾遗记·魏:“帝( 魏文帝 )以文车十乘迎之,车皆鏤金为轮輞,丹画其轂,軛前有杂宝为龙凤,衔百子铃,鏘鏘和鸣,响於林野。” 唐 司空曙 《和耿拾遗元日观早朝》:“门响双鱼钥,车喧百子铃。”
分類:成串
《漢語大詞典》:按铃
用手按铃键。例如:按铃叫仆人上来。
用手按的铃
分類:用手
《骈字类编》:翠铃(翠铃)
刘遵 顿城应令诗 锦笮系凫舸,珠竿悬翠铃。
《國語辭典》:棉铃(棉鈴)  拼音:mián líng
锦葵科棉属植物的果实,也称为「棉桃」。参见「棉花」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