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铁 → 鋨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007,分6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词典
铁石
铁骑
铁笛
铁马
铁瓮
盐铁
铁衣
铁锁
铁桥
铁钱
铁甲
铁券
铁壁
铁网
铁面
《漢語大詞典》:铁石(鐵石)
(1).铁矿石。 汉 王充 论衡·率性:“夫铁石天然,尚为锻鍊者变易故质。”后汉书·循吏传·卫飒:“ 耒阳县 出铁石,佗郡民庶常依因聚会,私为冶铸。”
(2).铁和石。比喻坚定不移。三国志·魏志·武帝纪“烧丞相长史 王必 营” 裴松之 注引 晋 阴澹 《魏武故事》:“领长史 王必 ,是吾披荆斩棘时吏也。忠能勤事,心如铁石,国之良吏也。”晋书·忠义传序:“捐躯若得其所,烈士不爱其存。故能守铁石之深衷,厉松筠之雅操。” 金 周昂 《孙资深岁寒堂》诗:“此心铁石无人会,唯有庭前柏树知。” 明 何景明 《送刘养和侍御谪金坛》诗:“风霜华杪留颜色,铁石人间识肺腑。”
《國語辭典》:铁骑(鐵騎)  拼音:tiě jì
披甲的战马。形容精锐强悍的骑兵。《后汉书。卷七三。公孙瓒传》:「且厉五千铁骑于北隰之中,起火为应。」唐。白居易〈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也称为「铁马」。
《漢語大詞典》:铁笛(鐵笛)
铁制的笛管。相传隐者、高士善吹此笛,笛音响亮非凡。 宋 朱熹 《武夷精舍杂咏·铁笛亭序》:“﹝ 武夷山 中之隐者 刘君 ﹞善吹铁笛,有穿云裂石之声。” 元 萨都剌 《升龙观夜烧香印上有吕洞宾老树精》诗:“铁笛一声吹雪散,碧云飞过 岳阳楼 。” 清 龚自珍 《湘月·朱纯子留宿钓鱼村兼乞梅花》词:“铁笛吹残,瑶笺谱賸,料得怜幽独。”
分類:隐者高士
《國語辭典》:铁马(鐵馬)  拼音:tiě mǎ
1.披甲的战马。形容强悍勇猛的骑兵。《南齐书。卷四八。孔稚圭传》:「一则铁马风驰,奋威沙漠。」宋。刘辰翁 柳梢青。铁马蒙毡词:「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也称为「铁骑」。
2.挂在屋檐下,用铁片做成的装饰品,风吹时叮当作响。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七:「蟋蟀悲鸣,孤灯半灭;凄风萧飒,铁马叮当。」也称为「风铃」。
《漢語大詞典》:铁瓮(鐵甕)
亦作“ 铁瓮 ”。
(1).坚固的瓮城。比喻强盛的国势。 唐 秦韬玉 《陈宫》诗:“金城暗逐歌声碎,铁瓮潜随舞势休。”参见“ 瓮城 ”。
(2).指 铁瓮城 , 京口 (今 江苏 镇江 ) 北固山 前的一座古城。为 三国 时 孙权 所筑。 唐 杜牧 《润州》诗之二:“城高 铁瓮 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冯集梧 注:“原注:‘ 润州 城, 孙权 筑,号为 铁瓮 。’《演繁露》:‘ 润州 城古号 铁瓮 ,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然瓮形深狭,取以喻城,似为非类。 乾道 辛卯,予过 润 , 蔡子平 置燕于 江 亭,亭据郡治前山絶顶,而顾子城雉堞缘冈,弯环四合,其中州郡诸廨在焉,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喻以为瓮者,指子城也。’” 元 萨都剌 《还京口》诗:“城高 铁瓮 江山壮,地接 金陵 草木凋。” 殷孟伦 朱广祁 校正引 明 陈沂 《南畿志》:“ 吴 时已自为京城,復筑子城,固以甓,号为 铁瓮 。” 清 洪升 《过京口作》诗:“北南形胜地, 铁瓮 此坚城。”
《國語辭典》:瓮城(甕城)  拼音:wèng chéng
1.大城外的小城围,遮拥于城门之外。《元史。卷四五。顺帝本纪八》:「冬十月庚申朔,诏京师十一门皆筑瓮城,造吊桥。」《三国演义》第二一回:「将军可命军士伏于瓮城边,只作接他,待马到来,一刀斩之。」也称为「瓮门」、「瓮圈儿」、「月墙」、「月城」。
2.铁瓮城。为镇江的子城,三国吴孙权所筑。宋。岳珂祝英台近。瓮城高〉词:「瓮城高,盘径近,十里笋舆隐。」
《漢語大詞典》:盐铁(鹽鐵)
(1).盐和铁。亦指煮盐、冶铁之事。管子·山国轨:“盐铁之筴,足以立轨官。”史记·平準书:“於是以 东郭咸阳 、 孔仅 为大农丞,领盐铁事。”新五代史·四夷附录一:“ 汉城 在 炭山 东南 滦河 上,有盐铁之利,乃 后魏 滑盐县 也。”
(2).见“ 盐铁使 ”。
分類:盐铁煮盐
《國語辭典》:盐铁使(鹽鐵使)  拼音:yán tiě shǐ
职官名。掌盐铁税收的事,唐肃宗开始设置,历代因袭,至元代乃废。
《國語辭典》:铁衣(鐵衣)  拼音:tiě yī
1.铁片所制成的战衣。《乐府诗集。卷二五。横吹曲辞五。古辞。木兰诗二首之一》:「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唐。岑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诗:「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也称为「铁甲」。
2.铁上的赤锈。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部。铁锈》:「释名:铁衣。弘景曰:『此铁上赤衣也。刮下用。』」
《国语辞典》:铁锁(铁锁)  拼音:tiě suǒ
1.铁制的枷锁,常指刑具。《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其男子槛车,儿女子步,以铁锁琅当其颈。」《红楼梦》第一二回:「只见两个人走来,拿铁锁把他套住,拉了就走。」
2.用铁环连缀而成的锁链。如:「铁锁横江」、「铁锁沉江」。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國語辭典》:铁桥(鐵橋)  拼音:tiě qiáo
用钢铁等材质所建造的桥。
《漢語大詞典》:铁钱(鐵錢)
古代用铁铸成的钱币。始于 汉 代 公孙述 。 南朝 梁武帝 时又铸铁五铢。 五代 、 宋 和 清 代亦铸造过铁钱。铁钱的铸造,标志货币贬值。梁书·武帝纪下:“﹝ 普通 四年﹞十二月戊午,始铸铁钱。”陈书·沈炯传:“ 僧辩 素闻其名,於军中购得之,酬所获者铁钱十万。自是羽檄军书皆出于 炯 。”宋史·兵志五:“职级已上,冬赐绵袍,月给食盐、米麦、铁钱。” 清 袁枚 随园随笔·原始:“ 梁武帝 时以铁钱之故,商贾多姦,有东钱、西钱、长钱之分,以七八十为一百,末年竟以三十五为一百。”
《國語辭典》:铁甲(鐵甲)  拼音:tiě jiǎ
铁片制成的铠甲。《吕氏春秋。开春论。贵卒》:「衣铁甲,操铁杖,以战。」《三国演义》第三回:「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也称为「铁衣」。
《國語辭典》:铁券(鐵券)  拼音:tiě quàn
古代颁赐功臣之物,以铁制成,形如瓦,为其记功免罪的依据。谈徵。物部。铁券:「汉书高祖记丹书铁契。按:铁券如半破木甑,有四孔,穿绦刻文字于上,陷金是也。此封列侯誓书镌免死及俸禄之数于面。形如瓦,一藏内府,一授本爵。」
《漢語大詞典》:铁契(鐵契)
古代皇帝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凭证。为 汉高祖 所创。铁制的契券上用丹砂书写誓词,从中剖开,朝廷和受赐者各保存一半。 唐 以后不用丹书,而是嵌金,并在券文上刻有免死等特权的文字。汉书·高帝纪下:“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庙。”
《國語辭典》:铁壁(鐵壁)  拼音:tiě bì
比喻城壁极坚固。宋。徐积 和倪敦复诗:「金城不可破,铁壁不可夺。择交盖已定,言志亦已合。」
《漢語大詞典》:铁网(鐵網)
铁丝编成的网。古代渔人用以搜取珊瑚。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 愷 惘然自失” 刘孝标 注引 三国 吴 万震 《南州异物志》:“珊瑚生 大秦国 ,有洲在 涨海 中,距其国七八百里,名 珊瑚树洲 。底有盘石,水深二十餘丈,珊瑚生於石上。初生白,软弱似菌。国人乘大船,载铁网,先没在水下,一年便生网目中,其色尚黄,枝柯交错,高三四尺,大者围尺餘。三年色赤,便以铁钞发其根,繫铁网於船,绞车举网。还,裁凿恣意所作。若过时不凿,便枯索虫蛊。” 唐 李商隐 《碧城》诗之三:“玉轮顾兔初生魄,铁网珊瑚未有枝。” 宋 梅尧臣 《送韩子文寺丞通判瀛州》诗:“选才才且殊,铁网收珊瑚。”
《國語辭典》:铁面(鐵面)  拼音:tiě miàn
1.铁制的面具。《南史。卷八○。贼臣传。侯景传》:「见贼军皆著铁面,遂弃军走。」
2.喻人刚强正直。如:「铁面无私」、「铁面无情」。
《國語辭典》:铁面御史(鐵面御史)  拼音:tiě miàn yù shǐ
宋赵抃为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倖,人称「铁面御史」。见《宋史。卷三一六。列传。赵抃》。后亦指公正不阿,负有监察权的官员或民意代表。如:「他向来公正无私,在监察委员任内,被称为『铁面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