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铁 → 鋨铁”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刺剟
古代的一种酷刑,以铁器刺人身体。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贯高 至,对狱,曰:‘独吾属为之,王实不知。’吏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终不復言。” 司马贞 索隐:“掇亦刺也。”按,汉书剟作“爇”。 颜师古 注引 应劭 曰:“以铁刺之,又烧灼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崔猛:“某怒,拉繫树上,榜笞刺剟,逼立‘无悔状’。”
《國語辭典》:烙铁(烙鐵)  拼音:lào tie
1.一种用火烧热来烫东西的铁器。《喻世明言。卷二六。沈小官一鸟害七命》:「知府大怒,喝令吊起拷打半日,不肯招承,又将烧红烙铁烫他,二人熬不过死去,将水喷醒,只得口吐真情。」
2.一种釬接用笔状工具。利用电力加热前端,配合釬锡,可用来接著金属线、电子元件、电路板等。
《国语辞典》:铁匠(铁匠)  拼音:tiě jiang
铸造或修理铁器的工匠。如:「只见那铁匠坦露著上身,在熊熊的火光照耀下,用力捶打著铁片。」
《國語辭典》:炒铁(炒鐵)  拼音:chǎo tiě
一种明代的刑罚。令犯人炒炼矿砂、冶铁。《明史。卷九三。刑法志一》:「徒流杂犯死罪各做工、摆站、哨瞭、发充仪从,情重者煎盐炒铁。」
《漢語大詞典》:锈彩(鏽彩)
亦作“銹彩”。 指古铜、铁器年久生锈的斑驳纹理。 郭沫若 《丁东草》:“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国语辞典》:炮烙之刑  拼音:páo luò zhī xíng
古代的一种刑罚。用烧红的铁器灼烫身体。《大宋宣和遗事。元集》:「至纣无道,宠妲已,剖贤人心,置炮烙之刑。」明。陆灼《艾子后语。大言》:「履癸强余牛饮,不从,寘余炮烙之刑。」
《国语辞典》:青铜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拼音:qīng tóng qì shí dài
新石器时代以后至铁器发明以前的时期。人类以青铜制作器皿。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器时代的是巴比伦、埃及等古代国家,中国的商、周时代亦属之。也称为「铜器时代」。
《国语辞典》:圆锹(圆锹)  拼音:yuán qiāo
挖掘泥土的工具,上有木柄,下有铲形铁器。
《国语辞典》:打铁匠(打铁匠)  拼音:dǎ tiě jiàng
以打造铁器为职业的人。如:「老张当了数十年的打铁匠,练就一手好功夫。」
《国语辞典》:防蚀剂(防蚀剂)  拼音:fáng shí jì
预防器具腐蚀的东西。如铜铁器上所镀的锌、木器上所涂的油漆等。
《国语辞典》:铁工厂(铁工厂)  拼音:tiě gōng chǎng
专门制造铁器的工厂。如:「那家铁工厂专门承揽铁门窗、棚架等类的工程。」
《漢語大詞典》:飞来剪(飛來翦)
南京市 朝天宫 、 灵谷寺 各有一具剪形铁器,重千斤以上。传说是从天外飞来的;据考证是古代向高处运送建筑材料的工具,作用同今起重机。 朱锡梁 《白门怀古》诗:“ 钟山 与 盋山 ,两箇飞来翦。”
《國語辭典》:破铜烂铁(破銅爛鐵)  拼音:pò tóng làn tiě
1.报废无用的铜、铁器。如:「无论破铜烂铁、旧衣服、旧报纸都可回收。」
2.比喻破旧无用的东西。如:「在外行人眼光中,这批古物可能只是一堆破铜烂铁。」
《国语辞典》:喷漆(喷漆)  拼音:pēn qī
1.用硝酸纤维素、树脂、颜料、溶剂等制成的人造漆,耐水、耐机油、外乾、色泽好,可用来涂饰汽车、家具、飞机、皮革等。
2.利用压缩空气的原理,将涂料喷在铁器或木器上。
《國語辭典》:嚼子  拼音:jiáo zi
马口中所含的链状铁片,两端系上缰绳,以便驾驭马匹。《红楼梦》第六八回:「你的嘴里难道有茄子塞著?不然,他们给你嚼子衔上了?为什么你不告诉我去?」也称为「嚼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