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罗刹江(羅刹江)
钱塘江 别名。因江中有罗刹石而得名。 唐 罗隐 《钱塘江潮》诗:“怒声汹汹势悠悠, 罗刹江 边地欲浮。” 明 陶宗仪 辍耕录·浙江潮候:“ 浙江 一名 钱唐江 ,一名 罗刹江 。所谓罗刹者,江心有石,即 秦望山 脚,横截波涛中。商旅船到此,多值风涛所困而倾覆,遂呼云。”
《國語辭典》:曲江  拼音:qū jiāng
钱塘江的别名。参见「钱塘江」条。
《國語辭典》:曲江池  拼音:qū jiāng chí
杂剧名。元石君宝作,内容演述郑元和曲江遇李亚仙的故事。由唐人白行简的传奇小说《李娃传》点染而成。
《國語辭典》:浙江  拼音:zhè jiāng
1.河川名。位于浙江省境内,由新安江及兰溪会合而成,东流入海,其各段分别称为桐江、富春江、钱塘江。因江流曲折如「之」字形,故也称为「之江」。
2.省名。参见「浙江省」条。
《國語辭典》:天堑(天塹)  拼音:tiān qiàn
天然的河海险要地。《隋书。卷二三。五行志下》:「长江天堑,古以为限隔南北,今日北军岂能飞渡耶?」宋。柳永 望海潮。东南形胜词:「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漢語大詞典》:桐江
富春江 的上游。即 钱塘江 流经 桐庐县 境内一段。 唐 陆龟蒙 《钓车》诗:“ 洛 客见诗如有问,辗烟衝雨过 桐江 。” 宋 杨万里 《甲午出知漳州晚发舩龙山暮宿桐庐》诗之一:“海潮也怯 桐江 浄,不遣涛头过 富春 。” 元 萨都剌 《钓台夜兴》诗:“仙茶旋煮 桐江 水,坐客遥分石壁灯。” 明 张居正 《应制题画渔人》诗之二:“若非 渭水 持竿客,定是 桐江 把钓人。”
《国语辞典》:浙江潮  拼音:zhè jiāng cháo
浙江省钱塘江口,两岸有龛赭二山对峙,出海口略呈三角形,每当潮水来时,其浪潮声势均极为壮观。
《漢語大詞典》:观潮(觀潮)
观赏涨潮。特指观赏 钱塘江 的大潮。每年以农历八月十八日为最盛。 晋 顾恺之 有《观潮赋》。 唐 孟浩然 《初下浙江舟中口号》:“八月观潮罢,三江越海寻。” 宋 潘阆 《酒泉子·忆馀杭》词:“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观潮
《国语辞典》:海宁(海宁)  拼音:hǎi níng
县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东北方,濒钱塘江口杭州湾北岸,境内物产以米、丝、茶等为大宗。是观赏潮汐的胜地。
《國語辭典》:钱塘潮(錢塘潮)  拼音:qián táng cháo
钱塘江以潮水澎湃汹涌闻名,特称为「钱塘潮」。平均潮高达十三公尺,雄奇壮观,有世界第二大潮,第一险潮的美称。
《國語辭典》:钱塘江(錢塘江)  拼音:qián táng jiāng
河川名。位于浙江省杭州县城以南的浙江下游,称为「钱塘江」。江水曲折回绕,故也称为「曲江」。
《漢語大詞典》:六和塔
亦称“ 六合塔 ”。 在 浙江省 杭州市 城南 钱塘江 边 月轮山 上。塔为八角形,外观十三级,内分七层,高约六十米。 宋 开宝 三年(公元970年) 吴越王 钱俶 建以镇江潮,其地旧有 六和寺 ,故名。历代屡毁屡修。解放后重加修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 杭州市 名胜之一。
《漢語大詞典》:罗刹石(羅刹石)
(1).江中险石名。在 钱塘江 中。据 宋 王象之《舆地纪胜》载: 秦望山 附近有大石崔嵬,横接江涛,商船海舶经此,多为风浪所倾,因呼为“罗刹石”。 唐 元稹 《去杭州》诗:“得得为题罗刹石,古来非独 伍员 冤。”即指此。
(2).江中险石名。在今 安徽 贵池 附近 长江 中。 宋 梅尧臣 《送方进士游庐山》诗:“长风沙浪屋许大,罗刹石齿水下排。” 宋 陆游 入蜀记:“罗刹石在 大江 中,正如 京口 鶻峯 而稍大,白石拱起,其上丛篠乔木。”
《漢語大詞典》:虫王(蟲王)
传说中的蚁王。 当阳 董昭之 乘船过 钱塘江 ,见一蚁浮短芦上,遑遽往回,状若畏死, 昭之 怜而救之。夜梦一乌衣人率随从百馀来谢,自称“僕是虫王,不慎堕江,慙君济活,君若有急难之日,当见告语。”后 昭之 因冤系狱,幸群蚁穴狱得脱。事见 南朝 宋 东阳无疑 《齐谐记·董昭之》。虫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二十作“蚁中之王”。
《国语辞典》:海宁观潮(海宁观潮)  拼音:hǎi níng guān cháo
钱塘江的出口杭州湾,形如漏斗,每当潮汐时,海水自湾口涌入,由于海宁县附近的湾口地形突然紧缩,使潮水暴涨,形成暴涨潮,至为壮观,是中国大陆著名奇景之一。
《国语辞典》:杭州市  拼音:háng zhōu shì
城市名。浙江省省会,位于钱塘江下游北岸,为大运河的起点。南倚吴山,西临西湖,灵秀甲于全国,是沪杭甬铁路的中枢,也是浙江省第一大城,商业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