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352,分9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典故(续上)
钟李
钟吕
钟山鹄
钟太尉
钟王
钟繇笔
钟繇字
钟张
钟繇笔
钟阜蓼
钟可刜
珠箪肯一枨
钟子期(又作:钟期)
词典
钟声
钟鼓
典故
钟李

相关人物
李膺
 
钟汉


《后汉书》卷六十二《钟皓传》
「皓兄子瑾母,膺之姑也。瑾好学慕古,有退让风,与膺同年,俱有声名。膺祖太尉脩,常言:『瑾似我家性,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复以膺妹妻之。瑾辟州府,未尝屈志。」《三国志》卷十三《魏书·钟繇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先贤行状》:「膺之姑为皓兄之妻,生子觐,与膺年齐,并有令名。」

例句

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 杜牧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典故
相关人物
吕岩(吕洞宾)
 
钟离权


《蒙斋笔谈》
洞宾,吕谓之后。五代间,从钟离权得道。权,汉人,不老。自本朝以来,与权出没人间。
典故
钟山鹄


《山海经·山经》卷二〈西次三经·西山经〉~4~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䲹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𥏊崖,钦䲹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鵔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例句

但乐濠梁鱼,岂怨钟山鹄。 吴融 绵竹山四十韵

典故
钟太尉

相关人物
钟繇

参考典故
钟张


《三国志》卷十三〈魏书·钟繇传〉~39~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也。尝与族父瑜俱至洛阳,道遇相者,曰:「此童有贵相,然当厄于水,努力慎之!」行未十里,度桥,马惊,堕水几死。瑜以相者言中,益贵繇,而供给资费,使得专学。举孝廉,除尚书郎、阳陵令,以疾去。辟三府,为廷尉正、黄门侍郎。是时,汉帝在西京,李傕、郭汜等乱长安中,与关东断绝。太祖领兖州牧,始遣使上书。傕、汜等以为「关东欲自立天子,今曹操虽有使命,非其至实」,议留太祖使,拒绝其意。繇说傕、汜等曰:「方今英雄并起,各矫命专制,唯曹兖州乃心王室,而逆其忠款,非所以副将来之望也。」傕、汜等用繇言,厚加答报,由是太祖使命遂得通。太祖既数听荀彧之称繇,又闻其说傕、汜,益虚心。后傕胁天子,繇与尚书郎韩斌同策谋。天子得出长安,繇有力焉。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尚书仆射,并录前功封东武亭侯。时关中诸将马腾、韩遂等,各拥彊兵相与争。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委之以后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与袁绍相持,繇送马二千馀匹给军。太祖与繇书曰:「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其后匈奴单于作乱平阳,繇帅诸军围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到河东,众甚盛。诸将议欲释之去,繇曰:「袁氏方彊,援之来,关中阴与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顾吾威名故耳。若弃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谁非寇雠?纵吾欲归,其得至乎!此为未战先自败也。且援刚愎好胜,必易吾军,若渡汾为营,及其未济击之,可大克也。」张既说马腾会击援,腾遣子超将精兵逆之。援至,果轻渡汾,众止之,不从。济水未半,击,大破之,斩援,降单于。语在既传。其后河东卫固作乱,与张晟、张琰及高干等并为寇,繇又率诸将讨破之。自天子西迁,洛阳人民单尽,繇徙关中民,又招纳亡叛以充之,数年间民户稍实。太祖征关中,得以为资,表繇为前军师。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于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钟,实干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数年,坐西曹掾魏讽谋反,策罢就第。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

例句

清言只到卫家儿,用笔能誇钟太尉。 李颀 同张员外諲酬笔之作

典故
相关人物
钟繇
 
王羲之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列传〉~207~
制曰:书契之兴,肇乎中古,绳文鸟迹,不可足观。末代去朴归华,舒笺点翰,争相誇尚,竞其工拙。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钟虽擅美一时,亦为迥绝,论其尽善,或有所疑。
典故
钟繇笔

相关人物
钟繇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传》附《卫恒传》
四体书势曰:……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八唐·张怀瓘《书断》
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书牍之迹也。」

例句

既握钟繇笔,须调傅说羹。 贯休 送卢舍人朝觐

典故
钟繇字

相关人物
钟繇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子)卫恒〉~065~
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太平广记》卷二百六〈书一·胡昭〉
胡昭字孔明,颍川人。少而博学,不慕荣利。有夷、皓之节,甚能籀书,真行又妙。卫恒云:「胡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尺牍之迹,动见模楷。」羊欣云:「胡昭得张芝骨,索靖得其肉,韦诞得其筋。」张华云:「胡昭善隶书,茂先与荀勖共整理记籍。又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谓宿士矣。」
典故
参考典故
张芝


晋·王羲之《自论书》
寻诸旧书,惟钟张故为绝伦。其馀为是小佳,不足在意。(据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

例句

墨客钟张侣,材高吴越珍。 綦毋潜 送集贤学士伊阙史少府放归江东觐省

回首邀余赋一章,欲令羡价齐钟张。 苏涣 赠零陵僧

典故
钟繇笔

相关人物
钟繇


《晋书》卷三十六〈卫瓘列传·(子)卫恒〉~06~
恒善草隶书,为四体书势曰: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鸟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髣髴。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䔿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其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可宣。」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大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及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二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形要妙,巧入神。或龟文针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缊;扬波振撇,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陵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绿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翾翾。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郤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喜文德之弘懿,愠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頫仰,举大略而论旃。」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行之,独符、印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至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讨钱足而灭之。每书辄削而焚其柎。梁鹄乃益为版而饮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柎。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宜官后为袁术将,今钜鹿宋子有耿球碑,是术所立,其书甚工,云是宜官也。梁鹄奔刘表,魏武帝破荆州,募求鹄。鹄之为选部也,魏武欲为洛阳令,而以为北部尉,故惧而自縳诣门,署军假司马;在秘书以勤书自效,是以今者多有鹄手迹。魏武帝悬著帐中,及以钉壁玩之,以为胜宜官。今宫殿题署多是鹄篆。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鹄谓淳得次仲法,然鹄之用笔尽其势矣。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汉末有左子邑,小与淳鹄不同,然亦有名。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巧,今大行于世云。
《书法要录》卷八〈张怀瓘·书断〉
卫恒云:「昭与钟繇,并师于刘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钟瘦,书牍之迹也。」
典故
钟阜蓼

相关人物
勾践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卷八《句践归国外传》
越王念复吴雠非一旦也,苦身劳心,夜以接日。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愁心苦志,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

例句

好移钟阜蓼,莫种首阳薇。 吴融 和睦州卢中丞题茅堂十韵

典故
钟可刜


汉·刘向《说苑》卷十七《杂言》
「西闾过曰:『无以子之所能相为伤也。子独不闻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砖;随侯之珠,国宝也,然用之弹,曾不如泥丸;骐骥騄駬,倚衡负轭而趋,一日千里,此至疾也,然使捕鼠,曾不如百钱之狸;干将、镆铘拂钟不铮,试物不知,扬刃离金斩羽契铁斧,此至利也,然以之补履,曾不如两钱之锥。今子持楫乘扁舟,处广水之中,当阳侯之波,而临渊流,适子之所能耳。若诚与子东说诸侯王,见一国之王,子之蒙蒙,无异夫未视之狗耳。』」按,「拂钟」一作「刜钟」,见《事类赋注》卷十三「铭闻刜钟」注引《说苑》:「干将莫邪刜钟不争。」

例句

君勿矜我玉可切,君勿誇我钟可刜。 白居易 鸦九剑

典故
珠箪肯一枨

相关人物
钟离意


《后汉书》卷四十一〈钟离宋寒列传·钟离意〉~407~
显宗即位,徵为尚书。时交阯太守张恢,坐臧千金,徵还伏法,以资物簿入大司农,诏班赐群臣。意得珠玑,悉以委地而不拜赐。帝怪而问其故。对曰:「臣闻孔子忍渴于盗泉之水,曾参回车于胜母之闾,恶其名也。此臧秽之宝,诚不敢拜。」

例句

金橐宁回顾,珠簟(箪)肯一枨。 杜牧 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

典故 
钟子期
 
钟期

相关人物
钟子期


《吕氏春秋·纪部》卷九〈季秋纪·精通〉~507~
钟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子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钟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彊说乎哉?』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于门下而悲之,动于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故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于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国语辞典》:钟声(钟声)  拼音:zhōng shēng
敲钟所发出的声音。唐。张继〈枫桥夜泊〉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國語辭典》:钟鼓(鐘鼓)  拼音:zhōng gǔ
1.编钟、乐鼓等乐器的统称。《礼记。乐记》:「故钟鼓管磬、羽籥干戚,乐之器也。」北周。庾信〈小园赋〉:「爰居避风,本无情于钟鼓。」
2.古代用于军事的钟和鼓,是战场上的指挥器材。宋。苏轼〈教战守策〉:「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使其心志安于斩刈杀伐之际而不慑。」
《漢語大詞典》:钟吕(鐘吕)
(1).指乐律,声律。《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孔颖达 疏引 三国 吴 陆玑 曰:“麟麕,身牛,尾马,足黄色,员蹄,一角,角端有肉。音中钟吕,行中规矩。”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古诗皆乐也。文士为之辞曰诗,乐工协之於钟吕为乐。” 清 冯桂芬 《洪鼎邮程诗思图》诗:“君诗钟吕音和平,此时都作变徵声。”
(2). 锺离权 、 吕洞宾 的并称。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盖 钟 吕 虽自称 唐 人,而其迹皆显於 宋 ,一时方士神其説,遂托 唐 人姓名以纪之。”
指乐钟。镜花缘第八八回:“左笙鼗,右鐘吕,悬风铃,笑月杵。” 清 顾炎武 《华下有怀顾推官》诗:“鐘吕久不鸣,乾坤尽聋喑。”
《國語辭典》:钟王(鍾王)  拼音:zhōng wáng
三国魏钟繇、晋王羲之皆为楷行书法的代表人物,故世并称为「钟王」。宋。苏轼 书黄子思诗集后:「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至于字法,上逼钟王,下欺颜柳,真是重出世的卫夫人,得其片纸只字者,重如拱璧,一时称他为『书仙』。」
《漢語大詞典》:钟张(鍾張)
三国 魏 锺繇 、 东汉 张芝 的并称。二人皆以善书名。《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王羲之 《论书》:“吾尽心精作亦久,寻诸旧书,惟 钟 张 故为絶伦,其餘为是小佳,不足在意。” 宋 陆游 《试笔》诗:“聊復取一块,詎必师 钟 张 。” 清 郑燮 《玉女摇仙佩·寄呈慎郡王》词:“论诗情字体,是 王 孟 先驱, 钟 张 后起。”
《漢語大詞典》:子期
即 锺子期 。 春秋 时 楚 人,精于音律,与 伯牙 友善。 伯牙 鼓琴,志在高山流水, 子期 听而知之。 子期 死, 伯牙 绝弦破琴,终身不复鼓琴。见《吕氏春秋·本味》。 唐 李峤 《琴》诗:“ 子期 如可听,山水响餘哀。” 唐 李山甫 《赠弹琴李处士》诗:“三尺焦桐七条线, 子期 师旷 两沉沉。” 前蜀 韦庄 《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 子期 子野 俱不见,乌啼鬼哭空伤悲。”参见“ 伯牙 ”。
《國語辭典》:伯牙  拼音:bó yá
人名。春秋时善鼓琴者,与钟子期友善。《荀子。劝学》:「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也称为「伯子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