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酬 → 詶酬、答 → 荅答”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國語辭典》:报章(報章)  拼音:bào zhāng
1.酬答的书信或诗文。南朝齐。谢朓〈酬德赋〉:「方含毫而报章,迫纷埃之东鹜。」
2.报纸的通称。如:「报章杂志」。《清史稿。卷二四。德宗本纪二》:「戊子,诏大索康有为、梁启超,毁所著书,阅其报章者并罪之。」
《國語辭典》:倡和  拼音:chàng hè
1.一人先歌唱,他人再随声相和。《礼记。乐记》:「倡和清浊。」唐。孔颖达。正义:「先发声者为倡,后应声者为和。」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赵以寒士而留余仍住王公旧屋,供其饔飧,彼此倡和。」
2.一人先提议,他人再附和。《左传。昭公十二年》:「外内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非此三者弗当。」《儒林外史》第四一回:「一个封袋上写著『程仪』,一本书、一个诗卷,知县看了,知道他也和本地名士倡和。」
3.比喻夫妻感情和睦,夫唱妇随。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河北人事,多由内政,……倡和之礼,或尔汝之。」
《漢語大詞典》:琼玉(瓊玉)
(1).美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 晋 潘尼 《赠侍御史王元贶》诗:“ 崐山 积琼玉,广厦构众材。”
(2).喻指酬答的厚礼。 宋 苏辙 《答孔武仲》诗:“愧君赠桃李,永愿报琼玉。”参见“ 琼琚 ”。
(3).比喻贤才。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敢谢亲贤得琼玉, 仲宣 能赋亦能诗。” 清 周亮工 《送卓初荔返闽》诗:“琼玉满怀过 岭 雪,芙蓉一掬涉江诗。”
(4).比喻美好的诗文。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五十韵》:“句句推琼玉,声声播管弦。”
(5).比喻霜雪。 宋 杨万里 《新霜》诗:“瓦脊生尘緫琼玉,梅梢着粉忽琅玕。”
《國語辭典》:琼琚(瓊琚)  拼音:qióng jū
美玉。古人喜佩玉,故亦引申为赠物之意。《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也称为「琼华」、「琼玖」。
《漢語大詞典》:倡酬(倡酧)
亦作“ 倡酧 ”。亦作“ 倡詶 ”。谓以诗词相酬答。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 李虚己 侍郎字 公受 ,少从 江 南先达学作诗,后与 曾致尧 倡酬。” 元 刘埙 隐居通义·邓月巢遗稿:“予后公三十年而生,公不以辈行前予,雅相爱重,时与倡酬。”《玉娇梨》第十三回:“若有日与 白小姐 花前灯下次第倡酧,方是人生一快。” 清 王鹏运 《沁园春》词序:“今年 辛峯 来京度岁,倡詶之乐,雅擅一时。”
《漢語大詞典》:昭答
(1).谓诚敬地向上天表示酬答。 唐 柳宗元 《为广南郑相公奏百姓产三男状》:“伏以陛下勤卹黎元,感通天地,灵心昭答,景福已兴。”《元典章·圣政二·崇祭祀》:“朕惟名山大川,国之秩祀,今岳瀆四海,皆在封宇之内,民物阜康,时惟神庥,而封号未加,无以昭答灵貺。”
(2).谓上天显示征兆以答人世。 宋 李纲 《上渊圣皇帝实封言事奏状》:“伏望陛下运以乾刚,照以离明,为宗社生灵大计,断而行之,天意昭答,人心悦服,则夷狄不难御矣。”
《國語辭典》:酬和  拼音:chóu hè
以诗词相互酬答唱和。《晋书。卷六二。刘琨传》:「谌素无奇略,以常词酬和。」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想著他昨夜诗,依前韵,酬和得清新。」也称为「酬唱」。
《國語辭典》:赠答(贈答)  拼音:zèng dá
相互酬赠答谢。《儒林外史》第八回:「也就此常教他做些诗词,写斗方,同诸名士赠答。」
《漢語大詞典》:厚报(厚報)
(1).重重地酬答。汉书·栾布传:“於是尝有德,厚报之;有怨,必以法灭之。” 唐 柳珵 《上清传》:“ 竇 公下阶,大呼曰:‘树上君子,应是 陆贄 使来。能全老夫性命,敢不厚报。’”
(2).优厚的酬劳。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妾有墓在正南所开池处,君戒役夫勿伤吾墓,当有厚报。”《初刻拍案惊奇》卷一:“船上人多,切勿明言!小弟当有厚报。”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五章第一节:“ 登里可汗 助 唐 内战,有战胜的威名,得马市的厚报。”
《漢語大詞典》:木李
果名。即榠樝,又名木梨。《诗·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后因以借指互相投赠酬答之物。 元 耶律楚材 《和南质张学士敏之见赠》之一:“和我新诗使予起,却得琼瑰酬木李。”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二·榠樝
《漢語大詞典》:和答
(1).酬答别人的诗。 宋 陆游 《次韵无咎别后见寄》“坐愧文园属思迟”自注:“诗来弥月,乃能和答,故云。” 清 顾炎武 日知录·诗不必人人皆作:“是知古人之诗,不以无和答为嫌。”
(2).谓与声响应和。 王统照 《一栏之隔》:“每天都与铁索的鎯铛声、守门兵士的皮靴声……和答着,成为一种不调协而凑和的声调。”
《漢語大詞典》:还答(還答)
(1).答复。 汉 李陵 《答苏武书》:“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懃懃,有踰骨肉。”《宋书·自序传·沈璞》:“向聊问之,而还答累翰,辞藻艳逸,致慰良多。” 唐 韩愈 《与鄂州柳中丞书又一首》:“是以前状輙述鄙诚,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王公 举家悲慟,因不忍断了 行修 亲谊,回书还答,便有把幼女续婚之意。”
(2).酬答,报答。《初刻拍案惊奇》卷九:“盛陈饮宴,欢笑竟日。各家亦隔一日,设宴还答。”《何典》第六回:“孰知那些出家不认俗的朋士友……把那十方施主,比吃孙子胜三分,吃杀弗还答,尚嫌吃得弗爽利,怎肯反做出钱施主?”
《漢語大詞典》:报李(報李)
诗·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因以“报李”为朋友间馈赠酬答之典。 北周 庾信 《将命至邺酬祖王员》诗:“投琼实有慰,报李更无蹊。”
《漢語大詞典》:报享(報享)
谓上帝酬答祭享。史记·孝武本纪:“陛下肃祗郊祀,上帝报享,锡一角兽,盖麟云。”
《漢語大詞典》:行酬
谓依次敬酒酬答。礼记·燕义:“献君,君举旅行酬,而后献卿;卿举旅行酬,而后献大夫。”仪礼·特牲馈食礼“众宾长自左受旅如初” 汉 郑玄 注:“受,行酬也。”
《漢語大詞典》:布奠
(1).古代大夫家祭时酬答宾客之礼。礼记·曾子问:“布奠於宾,宾奠而不举。” 郑玄 注:“布奠,谓主人酬宾,奠觶於荐北。” 孔颖达 疏:“主人酌西方之尊以酬宾,主人尊爵于宾之荐北,宾取爵东面,奠于荐南,所谓布奠於宾也。”
(2).谓陈列祭品。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布奠倾觴,哭望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