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酒饵(酒餌)
酒食。 清 梅曾亮 《艾方来家传》:“以夫好施医药,来者并助以酒饵,村中人皆言孺人慈,喜道孺人事。”
分類:酒食
《國語辭典》:馀杯冷炙(餘杯冷炙)  拼音:yú bēi lěng zhì
剩馀的酒菜。明。汤显祖《还魂记》第一二出:「受用馀杯冷炙,胜如剩粉残膏。」也作「残杯冷炙」、「残槃冷炙」。
分類:剩下酒食
《漢語大詞典》:樽酒
(1).杯酒。易·坎:“樽酒簋贰,用缶。” 唐 杜甫 《客至》诗:“盘飱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2).代指酒食。 唐 罗隐 《谗书·后雪赋》:“ 梁王 咏叹斯久,撤去樽酒。 相如 竦然,再拜稽首。”
分類:杯酒酒食
《國語辭典》:樽俎  拼音:zūn zǔ
1.盛酒食的器具。《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三国演义》第二一回:「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2.借指宴饮、宴席。南朝陈。徐陵〈册陈公九锡文〉:「公论兵于朝堂之上,决胜于樽俎之閒。」
《漢語大詞典》:醉饱(醉飽)
(1).谓酒食过度。《左传·昭公十二年》:“形民之力,而无醉饱之心。” 孔颖达 疏:“食充其腹谓之饱,酒卒其量谓之醉。醉饱者,是酒食饜足过度之名也。”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具言 灌夫 醉饱事,不足诛。”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或相聚饮食於肆,醉饱而去。” 鲁迅 《南腔北调集·祝中俄文字之交》:“包探,冒险家, 英国 姑娘, 菲洲 野蛮的故事,是只能当醉饱之后,在发胀的身体上搔搔痒的。”
(2).“醉酒饱德”的略语。隶释·魏大飨碑:“莫不歆淫宴喜,咸怀醉饱。”
分類:酒食过度
《漢語大詞典》:释奠(釋奠)
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郑玄 注:“释奠者,设荐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 宋 欧阳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 孔子 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参见“ 舍奠 ”。
《漢語大詞典》:舍奠
释奠。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谓陈设酒食以祭祀。舍奠之礼,古时用于朝会、庙社、山川、征伐和学宫中祭先圣先师诸事。学宫中春夏秋冬四时有定期的舍奠。此外,始立学宫必舍奠;出征执有罪而返,亦舍奠于学宫。舍,通“ 释 ”。周礼·春官·大祝:“大会同,造于庙,宜于社,过大山川则用事焉,反行舍奠。”周礼·春官·甸祝:“舍奠于祖庙,禰亦如之。” 孙诒让 正义:“《大传》説 武王 牧野 之战,既事而退,‘设奠于 牧 室’。彼即征伐舍奠之事。”
《國語辭典》:治具  拼音:zhì jù
1.治国必须的工具,指法令。唐。韩愈 进学解:「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
2.置办宴客所需的物品。《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将军昨日幸许过魏其,魏其夫妇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尝食。」
《國語辭典》:行潦  拼音:xíng lǎo
汇聚路旁的流水。《诗经。召南。采蘋》:「于以采藻,于彼行潦。」《文选。王褒。四子讲德论》:「行潦暴集,江海不以为多。」
《國語辭典》:簠簋  拼音:fǔ guǐ
古代祭祀盛稻粱黍稷的器皿。青铜制,长方形,有四短足,有盖。
《國語辭典》:簠簋不饰(簠簋不飾)  拼音:fǔ guǐ bù shì
比喻做官不廉洁。《汉书。卷四八。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也作「簠簋不饬」。
《國語辭典》:大飨(大饗)  拼音:dà xiǎng
1.合祭先王。《礼记。曲礼下》:「大飨不问卜,不饶富。」
2.宴飨宾客。《周礼。春官。大司乐》:「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
《漢語大詞典》:供具
(1).陈设酒食的器具。亦指酒食之类。史记·平準书:“公卿议封禪事,而天下郡国皆豫治道路,缮故宫,及当驰道县,县治官储,设供具,而望以待幸。”后汉书·赵孝传:“帝嘉其兄弟篤行,欲宠异之,詔礼十日一就卫尉府,太官送供具,令共相对尽欢。” 清 褚人穫 《坚瓠馀集·木龙》:“ 吴 有富商,倩工造舟,供具稍薄,疑工必有他意。”
(2).陈设食具;备供酒食。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须贾 辞於 范雎 , 范雎 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 须贾 於堂下。”汉书·叙传上:“ 伯 至,请问耆老父祖故人有旧恩者,迎延满堂,日为供具,执子孙礼。” 明 王锜 寓圃杂记卷上:“天将暝,忽兵官至,騶从甚盛;坐中堂,令免供具,第索笔砚灯烛,闭户而寝。”
(3).犹备呈,上报。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官吏﹞又追集里正,供具四十年前絶户并废寺观、废菴舍;产去而名存者,悉行追究。”
(4).指供佛的香花、饮食、幡盖等物。大宝积经卷三四:“是时 月光童子 知佛坐已,躬自齎持微妙供具,奉献 如来 及诸大众。”
《國語辭典》:宴客  拼音:yàn kè
1.设宴请客。《北史。卷七五。列传。李圆通》:「明初,帝少时,每宴客,恒令圆通监厨。圆通性严整,左右婢仆,咸所敬惮。」
2.宴请的客人。汉。蔡邕 司空房桢碑:「门无立车,堂无宴客,衣不变裁,食不兼味,虽易之贞厉,诗之羔羊,无以加也。」
《漢語大詞典》:铜斗(銅斗)
(1).亦作“ 铜枓 ”。铜制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记·赵世家:“﹝ 襄子 ﹞请 代王 ,使厨人操铜枓以食 代王 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 代王 及从官,遂兴兵平 代 地。” 唐 孟郊 《送淡公》诗之三:“铜斗饮江酒,手拍铜斗歌。”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 孟东野 当时适有铜器,其状方如斗,而 东野 特以贮酒而饮,又击之以和歌声,故自形于诗句。” 清 陈维嵩 《水调歌头·赠西陵周勿庵》词:“拍手唱铜斗,蹋地舞迴波。”
(2).铜制的量器。隋书·赵煚传:“ 冀州 俗薄,市井多姦诈, 煚 为铜斗铁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隋书·律历志上:“ 后周 玉斗并副金错铜斗及 建德 六年金错题铜斗实,同以秬黍定量。”
(3).指作为厌胜之器的威斗。 唐 苏颋 《壠上记·铜斗》:“有人开 玄武湖 ,於古冢得一铜斗,有柄。 文帝 以访朝士。 何承天 谓此亡 新 威斗, 莽 三公亡者,赐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内。” 宋 王观国 学林·铜斗:“前汉·王莽传曰:‘铸威斗,以铜为之。’盖厨人操铜斗者,食器也,威斗者,厌胜之器也,皆非饮酒之器。”
(4).形容富足而牢固。 明 破悭道人 《一文钱》第二折:“自来不曾见这样财主,家私铜斗般,气量芝蔴大。” 顾学颉 王学奇 《元曲释词·铜斗儿》引 童斐 元曲选注:“铜斗, 元 时俗语,盖谓美富且牢固也。”
《漢語大詞典》:饮客(飲客)
(1).酒徒。 南朝 梁 沈约 《七贤论》:“ 刘伶 酒性既深, 子期 又是饮客。”
(2).酒楼或饮料店的顾客。 宋 周密 武林旧事·酒楼:“饮客登楼,则以名牌点唤侑樽。” 田汉 《咖啡店之一夜》:“侍女 白秋英 正替一饮客斟酒。”
《漢語大詞典》:赛社(賽社)
旧俗。一年农事完毕后,陈酒食以祭田神,相与饮酒作乐。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赛神:“岁十二月,索鬼神而祭祀,则党正以礼属民,而饮酒劳农而休息之,使之燕乐,是君之泽也。今赛社则其事尔。” 元 关汉卿 《五侯宴》第三折:“秋收已罢,赛社迎神。” 清 黄景仁 《车中杂诗》:“赛社闹鹅鸭,趁虚喧蝱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