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邱 → 邱丘”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4571,分305页显示 上一页 188 189 190 191 192 194 195 196 197 下一页
释心月(字 石溪 号 佛海 王 )
释广恩(别称 贾菩萨 字 万安 贾 )
释如珏(字 荆叟 )
邱迪矗
丘麟
章邱岳
释普济( 张 )
释绍涛(号 梅溪 )
释师保(号 野叟 )
释文雅(号 正庵 林 )
释普度(号 虚舟 史 )
丘崇
释善庆(字 千濑 彭 )
释祖智( 祖智 字 别山 杨 )
其它辞典(续上)
释绍嵩( 少嵩 字 亚愚、号亚愚 号 亚愚樵衲 )释心月(字 石溪 号 佛海 王 )
释广恩(别称 贾菩萨 字 万安 贾 )
释如珏(字 荆叟 )
邱迪矗
丘麟
章邱岳
释普济( 张 )
释绍涛(号 梅溪 )
释师保(号 野叟 )
释文雅(号 正庵 林 )
释普度(号 虚舟 史 )
丘崇
释善庆(字 千濑 彭 )
释祖智( 祖智 字 别山 杨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4—? 【介绍】: 名或作少嵩。宋僧。吉州庐陵人,字亚愚,一作号亚愚。宁宗嘉定五年,自穆湖买船由鄱阳九江往巴河,行程凡数月,每遇景感怀,因作《渔父词集句》。理宗绍定中,住嘉禾大云寺。另有集句《江浙纪行诗》。全宋诗
释绍嵩,字亚愚,庐陵(今江西吉安)人。长于诗,自谦“每吟咏信口而成,不工句法,故自作者随得随失”。今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系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秋自长沙出发,访游江浙途中寓意之作。后应知嘉兴府黄尹元之请,主嘉兴大云寺。事见本集卷首自序。 释绍嵩诗,以汲古阁影宋抄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读画斋本)。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槜李诗系·卷三十
绍嵩字亚愚,庐陵人。绍定己丑,自长沙来。壬辰五月,嘉禾太守黄尹元以大云虚席,俾令承乏。有江浙纪行集句三百七十六首,离为七卷。自为序,称庐陵樵衲。全宋文·卷七七五九
绍嵩(一一九四——?),一作少嵩,号亚愚樵衲,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定中自长沙游浙江,住嘉禾之大云寺。工诗,有《渔父词集句》二卷(存)、《江浙纪行集句诗》七卷(存)。见二书自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孙震《石溪心月禅师语录序》、杨栋《御书传衣庵记》。 释心月诗,以辑自《语录》的诗及《语录》、《杂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四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明律篇
广恩和尚。顺德路洺水贾氏子。元初祝发。为开元寺僧。其师亦知识。训督颇严。师至性过人。安纳凄紧。不见色词小异。勤勤汲汲。唯恐不得师心。及受具为大僧。振锡远游。参见名山老宿。精进勇猛。所过有去后之思。且戒行严谨。少言语。慎举动。三业肃然。六时如一时。兵马大元帅路通镇临。清信向佛乘。建净土寺。请师居之。人无贵贱远近。争致檀赀。金碧辉焕。如天成地涌。以师道风有素。所归翕然。故不待号召而至。策勉而成也。一日元帅。愿闻净土之说。师曰。心体自净。杂用浊之。用若能一。是名著体。体即净心。心外无二。土净心净。其理无二。通闻叹服曰。可谓要言不烦。表闻于朝。赐号护国兴理大师贾法宗大菩萨。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一
释广恩,字万安。姓贾氏,洺水人。生有佛性,年且冠,求出家,从经城法云壑祝发,又从晖公受具戒。学禅临城山,阅数载,游历诸方。还至枣彊,与大姓霍氏契,因结庵于其所居。自谓“行不坚洁,诚负佛恩”,乃辟谷,持大悲章句。不出户庭者五年。一日霍氏儿供鲜桃二枚,隆冬食之,遂多灵异。其邻火自却,攘暴自禁,鸡啄香而爇,牛受戒而驯,至于愈奇疾,扶危困,复冽泉于涸井,溢浙米于众供,皆前世所希见。尝诵经传,古义妙理,超然领悟。饭僧以亿万计,持犯不间,斋敬等视。甘陵有塔基,欲为治之,发土得石,记恩名焉,且获舍利,即其地建大道场。会开元虚席,郡僚率阖属缁素,请恩住持。盖自贞祐癸酉,中州板荡,所在萧条。说网罟而保郡县者,无几人逮。戊寅己卯以来,大兵频岁南出,而邢为冲,驲使络绎,穹帐迁卓,郡或不能容。以故九流流寓,行客往返,逆旅无所投,恩皆为之馆谷。他郡则父逋逃于前,子窥隙于后,独此一方,以恩之故,晏如也。玄风所扇,遐迩怀芳,元勋懿戚,豪门贵族,不爱金宝重币。以圆照塔因故基而崇起之,众不靳力,工不秘巧,辇饟不惮数千里,艰险万状,皆得平达,随度施用,靡不如意。曾未十稔,屹然崒嵂,突地矗空。虽瑶光永宁之盛,未易过此。癸卯仲冬十有八日示寂,春秋四十有九,腊三十,著有《密莲集》。度具戒僧千馀,寺众恒不啻万指,纪律如一。弟子万松述其行状,乞房山刘百熙为之碑铭,御弟忽必列以旨谕五路兵马史万户天泽立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珏,字荆叟,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圆悟五世孙痴钝法子。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理宗端平中受诏自育王升住径山灵隐寺。《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三有传。今录诗三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珏。字荆叟。婺州人。圆悟五世孙痴钝之子。初见痴钝。室中僧问。如何是佛。痴钝命师下语。师答。烂冬爪。即呈颂曰。如何是佛烂冬瓜。咬著冰霜透齿牙。根蒂虽然无窖子。一年一度一开花。痴钝笑而可之。后知遇穆陵。端平中。有诏。自育王升住径山。始开堂。乃述铭以谕众曰。幻身梦宅。空中物色。前际无穷。后际宁克。出此没彼。升沉疲极。未免三轮。何时休息。贪恋世间。因缘成质。从生至老。一无所得。根本无明。因兹被惑。光阴可惜。刹那不测。今生空过。来世窒塞。从迷至迷。皆因六贼。六道往还。三界匍匐。早访明师。亲觐高德。决择身心。去其荆棘。世自浮沉。众缘岂逼。研穷法理。以悟为则。心境俱捐。莫记莫忆。六根夷然。行住嘿嘿。一心不生。万法俱息。结夏谓众曰。我此一宗。正令全提。如暴风卒雨。鼓荡无前。石火电光。追奔不及。举意即迷源。抬眸已蹉过。不是目前法。莫生种种心。纵汝三种互修。剋期取證。第一头第三首。万拄千挣。转见气急。殊不知髑髅未具己眼。先明㘞地一声。千了百当。然虽如此。亲證者万无一二。错会者数有河沙。师见地高朗。不多让古人。然福德因缘。不无少逊。或云。师功用比圆悟益弘。或亦未之思耳。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如珏,字荆叟,婺人也。得法于天童颖禅师,继席后,上堂云:“新岁新击鼓,普施新法雨,万物尽从新,一一就规矩。普贤大士忻欢,乘时打开 门户,放出白象王,遍地无寻处。”拈柱杖曰:“唯有者个不属故新,等间开口呑郤法身。”掷下云:“是甚么?千年桃核里,原是旧时仁。”僧云:“如何是佛珏?”云:“烂东瓜。”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三年(1236)任广南东路提举常平等事。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三年(1236)任邵武军知军。
人物简介
简介
端平三年(1236)任淮南东路提举常平茶盐等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九三七
绍涛,号梅溪,嘉熙中为天台国清寺住持。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七八七二
师保,号野叟,嘉熙中住江西烂柯山古灵平寺。见所撰《禅月集后序》。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号虚舟,俗姓史,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年十二,出家本郡天宁寺,继事东堂院龙溪祖信,后参无得通禅师得法。理宗淳祐初住建康府半山报宁禅寺。历住镇江府金山龙游禅寺、潭州鹿苑褒忠禅寺、抚州疏山白云禅寺、平江府承天能仁禅寺、临安府中天竺天宁万寿永祚禅寺、灵隐景德禅寺,终于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八十二。有净伏等编《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元释行端撰《行状》,《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有传。 释普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全宋文·卷七八七八
普度(一一九九——一二八○),字虚舟,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史氏子。出家郡之天宁寺,继事武林东堂院祖信,后参无碍通公得法。出主金陵半山,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住临安中天竺、灵隐。元世祖至元十四年,诏住径山。十七年卒,年八十二。著有《虚舟普度禅师语录》一卷(存)。事迹见该书卷末所附《行状》。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普度。字虚舟。维扬江都史氏子。稍长虽习世书。绝无处俗意。母识其志。俾依郡之天宁出家。毕将军与语。大奇之曰。此儿短小精悍。音吐如钟。他日法中向上爪牙也。携归武林。礼东堂院祖信。为受业师。执侍五年。奋志参方。初见铁牛印于灵隐。已而江东西。河南北。悉遍历焉。时无碍通。唱道饶州荐福。师决志叩请。其迁福严华藏。亦与之俱。入室次。通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师曰。金香炉下铁昆崙。通曰。将谓这矮子。有长处见解只如此。师曲躬作礼曰。谢和尚證明。若天童晦岩光。大慈石岩琏。虎丘石室迪。皆一见器异。留与法务。淳祐初。制府赵信庵。以金陵半山请出世。迁润之金山。潭之鹿苑。抚之疏山。苏之承天。景定间。贾太傅。奏补中天竺。复请旨升灵隐。至元丁丑。被命住径山。师说法。直捷简要。肩荷法门。老而无倦。尝云。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又云。既无迷悟人了个甚么。无人契其机者。其住径山。值火馀。志图兴复。将有绪俄示恙。索笔大书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翻归去。明月一天。遂寂。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普度者。出史氏。刊江人也。刊俗浮华。度不乐家居。邀正信友。出入僧伽蓝。结出世缘。熏久机熟。竟斩发焉。自号虚舟。入讲肆。精贯楞伽唯识。昼倦𠙥几假寐。梦游于俗。俗境宛然。佥有术士。相其面曰。公乃玉堂金马中客。何堕于僧数。度唾之曰。我既登释谱。不受你辈雌黄也。觉则汗流愧悚。于是废卷枯坐。不言者累日。同学请入筵。度曰。此非究竟。听之何为。且诸佛涅槃之旨。岂言诠能及哉。同学病其狂。度即负钵袋而去。遍走江南。诸有道名之社弗生怠忽。乃谒无得通禅师于常州之华藏寺。是日同谒者三十馀人。通公独许度参堂。度得入通公之室。每求佛法大意。通每低声曰。佛法尽有待无人处向你说。度益心疑。夜静私抵通公榻下。哀求不已。通又低声曰。将谓无人那。乃指度复自点胸数下。则瞑目悄然。度惊趋出。于是参究愈切。坐立如木偶人。会通公示众曰。破一微尘出大经。鸢飞鱼跃更分别。不将眼看将心看。已见重敲火里冰。度脱然省发于座下。通乃召度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度对曰。金香炉下铁昆崙。曰。将谓者矮子有甚长处。见解却只如此。度拜曰。谢和尚證明。通大喜之。度于是久侍华藏。师子相契。如水乳也。通公每勉度出世。度启曰。行道之日无穷。事师之期有限。师寿纵愈赵州。恐普度薄福。一旦填沟壑。再欲蒙师教诲。其可得乎。通公为之俛首恻然。公殁。度乃离华藏。经行石头城。夜宿袈裟院。适东西两房。争法产搆讼。数年不已。度释以片言。两僧悲泣悔过。俱以家业属度。度发笑而去。自此随方说法。或久或近。三十馀年如一日。尝示众曰。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正人说邪法。邪法悉皆正。卓拄杖云。正耶邪耶。又卓云。说邪不说邪。向者里拣辨得出。黄金为屋未为贵。玉食锦衣何足荣。又曰。万法是心光。诸缘惟性晓。本无迷悟人。只要今日了。既无迷悟。了个甚么。千言万语无人会。又逐流莺过短墙。值径山燬。朝旨以度居之。度年八十。力图兴复。巨细行役。尚自董焉。其谦让不遑。待后进如先辈。从未以老自称。不二载。径山落成。时元世祖庚辰也。度每逢通公忌日。必展真烧香进食垂涕。门下感之。率白首亲依。故唱和妙叶。冠绝一时。竺西坦归省于度。度大书一偈委之。俄就匡床化去。其偈曰。八十二年。驾无底船。踏番归去。明月一天。时坦居天童。天童及门复有怀信等。而大度公之声。盖怀信为松源岳五世之孙也。
人物简介
简介
嘉熙四年(1240)任司农少卿。淳祐元年(1241)任镇江府知府。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庆,字千濑,姓彭氏,严陵人也。丱岁而孤,萍踪无寄,就舅氏习儒。初见怀楚,知为法器,问能出家否,庆应之曰:“固本愿耳。”遂度之。受具戒品,身律甚严,遍历诸宿庭户,咸无所證。后闻佛心珏主净慈,遂往依焉。闻举洞山麻三称语,领悟。后出世宜兴之保安,凡三徙名刹,每主讲筵,贯激禅教。乃至净慈,开堂示众无虚日。尝著《扶宗显正论》以进,仁宗览而嘉之,赐以“慧光普照文明通辨”之号,并金襕袈裟,久之谢归。作室曰“归休”,宴息其间,怡神空寂泊如也。元至元戊寅八月三日化去,春秋七十有九。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别山祖智禅师者。蜀人也。其先杨姓。世有显任。智既生正信之家。幼绝世缘。七岁绍印沙门化为行童。授以圭峰圆觉叙。脱口成诵。宋嘉定癸酉。试所习得度。其年十四矣。又五年。参[仁-二+幻]牛全于昭觉。经二载苦。制话头。不敢展衾。每至后夜。或假寐而已。偶闻姑苏僧诵杀六岩法语。字字皆点著自己禅病。时岩住姑苏之穹窿山。智径走见。以古德因缘求指。岩惟瞑目端坐。展掌示之。不决请益。岩如前无它语。于此又二载。智所求益哀。岩竟不换机智。乃拟简藏经。融会本参。因阅华严。善财入弥勒楼阁。见阁中有无量不可思议诸佛境界。有省。默举祖师公案。皆会节目。举似于岩。岩方启齿曰。灵云见桃意在甚处。对曰。万绿丛中红一点。几人欢喜几人嗔。岩以为然。乃可之。智复遍历名席。俱获美誉。渡钱塘。游天台。友断桥伦。见无准范禅师于雪窦。范棒喝风驰。智结舌不能仰对。范每受参垂问。智每拟当机。瞻视范公。不能进措一辞。乃私叹曰。我生平所参所悟底。皆死法也死法何济哉。乃尽捐宿负。坚依范公。久之于范公棒喝中。大通妙旨。遂呈偈曰。用尽工夫夜欲阑。东挑西拨见还难。无端豆爆寒灰里。便把柴头作火看。范公迁育王。径山。智皆负包与俱。径山燬。知事者多惧。劝范弃之。智曰。不可。昔南禅师住归宗。归宗被火。有司责其咎。南尚顺而居之。以故南公之名大重。今径山虽火。而时清道泰。且堂头和尚以咎自归。无弃去之心。我辈为人子臣。当仰体君父之心。父子君臣道合。反废为新。庸何虑焉。智于是自充化主。而殿阁楼台。从鼓舞中。涌起五峰矣。嘉熙二年。出住洞庭之天王寺。以真言实践。接纳方来。然好贬剥诸方。江湖以智天王哂之。痴绝冲尝问。洞庭来僧曾见智天王否。对曰。学人适从天王来。曰寻常有何言句。僧举天王示众语曰。带锁担枷招罪犯。安禅入定坐深坑。两头踢脱无依倚。一个閒人天地间。冲笑曰。恁么则智天王罪过不少。丞相游公侣以西余虚席。请智补之。未久智自西余。荷策迁金陵之蒋山。参徒蚁聚。名满淮南。悦堂訚道者。初游吴。闻智寻常怒气噀人不减。居天王时。乃谒智。智问曰。是何法讳。对曰。祖訚。近离何处。对曰。江西曰马大师安否。对曰。起居和尚。智拽杖便起。訚蹑履便行。侍僧问曰。适来者僧未知留否。智笑曰。是必去也。侍僧出访。旦过堂。果去矣。訚住后乃曰。我当时只肯别山收。不肯别山放。宝祐四年。天童火。无少剩。州帅吴公潜以疏闻上。上以智居天童智。曰携。吾白骨以伴。青山足矣。兴复之事。岂吾望也。遂于瓦砾堆中。搆草庐。以安众。三载之间。松关尽处青山。捧出梵宫。而壮甲东南焉。智处众。能耐小节。深得衲子之心。衲子互相颂曰。吾师讳祖智。即弘智再来也。景定改元九月朔。示众曰。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有天有地来。个个眼睛活。乃掩室。复令传语曰。不及相见。各自努力。越十日。珍嘱后事。叉手捐世。寿六十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 赞曰。我师翁悟老人。新天童时。修辑历祖。石塔。余得见智公之塔。圮于荆棘丛中。及考天童中兴图志。惟公大有功于天童者也。公初事无准。居径山。以大义鼓舞。遽成五峰楼阁。后公居天童。不三载而重兴莫大之精蓝。亦座下有其人。而鼓舞之。嗟乎非忠于事上。诚以接下。曷克有此哉。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祖智,字别山。姓杨氏,顺庆人也。年十四得度,初闻僧诵六岩语悦之。时岩住苏之穹窿,亟往从焉,因阅《华严经》“弥勒楼阁……入已还闭”之语,恍如梦觉。越二年,遍叩浙翁琰、无际派、高原泉、淳庵净、妙峰善,最后见无准范于雪窦,知是法器,待之弥峻。时或棒喝,交并语不少贷,智欲拟答,禁不能发。由是知解,都丧久之,作而言曰:“吾生平皆守死法,今始行活路。”既而范移径山,命智分座。嘉熙戊戌,洞庭天王虚迎智主之。宝祐丙辰,天童寺燬,制相吴公潜判州事,奏智道行,被旨携一钵一囊至缚茅以居。 时州地久旱,祈祷辄应,人情奔凑,不三载,百废具举,天童乃复旧观。庚辰九月朔旦,忽示众云:“云淡月华新,木脱山露骨。有天有地来,几个眼睛活。”越十日,夜分重别大众,叉手而逝。世寿六十有一,坐四十七夏,塔于中峰密庵禅师之右,玉局文复之为之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