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63,分3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避风台
避道
避锋
避讳
避债台
谨避
避雠
避凶
避形
日避
避逃
避狂
避生
潜避
避辞
《國語辭典》:避风台(避風臺)  拼音:bì fēng tái
相传赵飞燕身轻不胜风,汉成帝乃筑造七宝避风台以安之。见宋。乐史《杨太真外传》卷上。
《漢語大詞典》:避道
旧时礼节,遇尊长于道,避退一旁,以示敬畏。后汉书·冯异传:“ 异 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輒引车避道。”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街司促 光祖 辈避道, 光祖 辈出语不逊。” 明 谢肇浙 《五杂俎·事部三》:“京师内臣,虽至贱者,路遇相君,亦扬鞭交臂,不肯避道。”
《漢語大詞典》:避锋(避鋒)
避开锋芒。 清 严如熤 三省边防备览·史论续:“既而知兇党畏兵力之厚,且将避锋而东犯。” 清 赵翼 《又和荆州咏古》之一:“威慑 曹瞒 欲避锋,岂虞狙伺起邻封。”
分類:避开锋芒
《國語辭典》:避讳(避諱)  拼音:bì huì
1.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称为「避讳」。避讳的方法有缺笔、缺字、换字、改音等各种方式。
2.避免触犯忌讳。《淮南子。要略》:「言终始而不明天地四时,则不知所避讳。」《红楼梦》第三四回:「那起小人的嘴有什么避讳,心顺了,说的比菩萨还好;心不顺,就贬的连畜生不如。」
《漢語大詞典》:避债台(避債臺)
本名 謻台 , 周景王 所筑。后因 周赧王 避债于此,故称。 明 汤显祖 《与男开远》:“我歌《鹿鸣》五十年,求一 避债臺 不得,念之。” 清 钱谦益 《朱府君墓志铭》:“人或谓君:若他日寧有 避债臺 乎?”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史记注:“ 赧王 为诸侯所逼,负责於民,乃上臺避之,号 避责臺 。”参见“ 逃债臺 ”。
《國語辭典》:逃债台(逃債臺)  拼音:táo zhài tái
位于河南省洛阳县境的古台。因周赧王曾避债于此,故称为「逃债台」。《太平御览。卷一七七。居处部五。台》引《帝王世纪》:「周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逼,与家人无异。贳于民,无以归之,乃上台以避之。故周人因名其台曰逃债台。故洛阳南宫簃台是也。」也称为「謻台」。
《韵府拾遗 寘韵》:谨避(谨避)
陆游诗我望己畏之谨避不欲逢
《漢語大詞典》:避雠(避讎,避讐)
亦作“避仇2”。亦作“ 避仇 ”。
(1).回避与自己有仇隙的人。荀子·成相:“尚得推贤不失序,外不避仇,内不阿亲,贤者予!”吕氏春秋·去私:“外举不避讎,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 可谓公矣。”晋书·刘颂李重传论:“至於缘其私议,不平 刘友 ,异夫憎而知善,举不避讐者歟!”
(2).躲避仇人,以免受害。史记·项羽本纪:“ 项梁 杀人,与 籍 避仇於 吴中 。”后汉书·马武传:“少时避讎,客居 江夏 。” 唐 韩愈 《东都遇春》:“深居疑避仇,默卧如当瞑。” 明 冯梦龙 《女丈夫·洪客祈雨》:“闻他避讐 西京 ,不免往彼相访。” 清 龚炜 巢林笔谈·摘菜者:“或云几日前,曾有使来,盖一官人也,避仇至此,仇死故去,不知其姓名。”
《漢語大詞典》:避凶
谓避开祸害。 汉 焦赣 《易林·蹇之晋》:“避凶东走,反入祸口。” 三国 魏 嵇康 《答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禽如择舍,故避凶而从吉,吉地虽不为,而可择处。”
《漢語大詞典》:避形
谓隐藏身形。《快心编》初集第四回:“湘裙霓裳,唇朱齿瓠, 南威 避形, 西施 增妒。”
《骈字类编》:日避
宋书历志元嘉置元虽七率舛陈而犹纪协甲子气朔俱终此又过谬之小者也必当虚立上元假称历始岁违名初日避辰首闰馀朔分月纬七率并不得有尽乃为允衷之制乎
《漢語大詞典》:避逃
逃避。墨子·天志上:“若处家得罪於家长,犹有邻家所避逃之。”汉书·张良传:“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 元 姚燧 《中书左丞姚文献公神道碑》:“故平章 赵璧 ,驛至 彰德 ,恐公避逃。”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席氏多贤》:“ 席氏 家破身刑,沉寃莫愬,穷詰连引,亲朋避逃。”
分類:逃避
《韵府拾遗 阳韵》:避狂
元稹批刘悟谢表避狂击惰取暴抚羸
《漢語大詞典》:避生
谓某人在生日当天避而外出,以躲避亲友的庆贺。 明 冯梦龙 《古今谭概·雅浪·安给事生辰》:“ 安 给事 磐 , 蜀 人,初度避生,同僚尾至所在。” 清 张岱 《快园道古·戏谑》:“ 安 给事 磐 , 四川 人,初度避生,同僚寻至避所。”
《國語辭典》:潜避(潛避)  拼音:qián bì
躲避隐藏。《三国演义》第三回:「儒曰:『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卓乃入园潜避。」
分類:隐避躲避
《漢語大詞典》:避辞(避辭)
避退辞让。 宋 苏舜钦 《上范希文书》:“若是则不惟亏损阁下之望,某终身可废,无所容焉。是以上犯盛意,恳激避辞者,盖在此也。” 宋 司马光 《为文相公许州谢上表》:“避辞公鼎,虽弛负担,违离天閽,倍深眷恋。” 元张国宾《罗李郎》第三折:“教老拙遭逢着这场事,远远的不避辞,特特的来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