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文王避雨陵

相关人物
周文王


《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晋·杜预注:「崤在弘农渑池县西,大阜曰陵。」「此道在二殽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嵌,故可以辟风雨。」

例句

烟横博望乘槎水,日上文王避雨陵。 唐彦谦 蒲津河亭

《国语辞典》:避雨  拼音:bì yǔ
躲雨。《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杜氏只得冒著雨,赶道走去避雨,要等雨住再走。」《红楼梦》第五四回:「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走到一个庄上避雨。」
分类:避雨
《漢語大詞典》:避雨陵
指 殽山 北陵,即 东殽山 。山、陵同义。二陵即 东殽山 和 西殽山 ,中有古道,其两侧高山相嵚,可避风雨。传说 周文王 曾避风雨于此。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蹇叔 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 晋 人御师必於 殽 。 殽 有二陵焉:其南陵, 夏 后 皋 之墓也;其北陵, 文王 之所避风雨也。’” 杜预 注:“此道在二 殽 之间南谷中,谷深委曲,两山相嶔,故可以辟风雨。” 孔颖达 疏:“ 何休 云,其处险阻隘,势一人可要百,故 文王 过之,驱驰常若辟风雨。” 唐 骆宾王 《北眺舂陵》诗:“既出泥封谷,还过避雨陵。” 唐 唐彦谦 《蒲津河亭》诗:“烟横 博望 乘槎水,日上 文王 避雨陵。”
分類:同义
《分类字锦》:避雨愈恭
后汉书郭太传茅容字季伟陈留人也年四十馀耕于野时与等革避雨树下众皆夷踞相对容独危坐愈恭
分类:恭敬
《漢語大詞典》:冲泥(衝泥)
谓踏泥而行,不避雨雪。 唐 杜甫 《崔评事弟许迎不到走笔戏简》诗:“虚疑皓首衝泥怯,实少银鞍傍险行。” 宋 苏轼 《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之二:“披榛觅路衝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 明 文徵明 《同王履约过道复东堂邀道复履约同作》诗:“推脱尘缘意绪佳,衝泥先到故人家。” 清 王士禛 《答谢方山》诗:“酒车冒雪远衝泥,尺素殷勤 谢傅 题。”
《漢語大詞典》:五松
(1). 秦始皇 登 泰山 ,避雨松树下,因封为五大夫松。后人误以为是五株松树,故称五松。 唐 李白 《奉钱二翁寻桃花源序》:“虽五松受职,草木有知,而万象乖度,礼刑将弛。” 金 元好问 《送仲梁出山》诗:“五松平头白日静,千山万山如乱云。”《秦并六国平话》卷下:“ 始皇 等待雾开,见五松遮盖车驾。 秦始皇 遂封为五大夫。”详“ 五大夫 ”。
(2).山名。在今 安徽 铜陵县 东南。 唐 诗人 李白 曾筑室居此。 唐 李白 《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诗:“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躋攀,徵古絶遗老,因名 五松山 。” 明 嘉靖 《铜陵县志·地理志》:“ 五松山 ,在县南四里,山旧有松,一本五枝,故名。 唐 李白 筑室于上,为 五松书院 。”
《國語辭典》:五大夫  拼音:wǔ dà fū
1.授赏有功者的爵位。战国时楚魏始设,秦汉因之,为二十等爵的第九级。《战国策。楚策一》:「楚杜赫说楚王以取赵。王且予之五大夫,而令私行。」汉。晁错论贵粟疏〉:「今民入粟受爵,至五大夫以上,乃复一人耳。」
2.秦始皇封泰山后,返京途中遇大风雨,在松树下休息,因而封此松为五大夫。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后借指松树。也称为「大夫松」。
3.越王句践的五大夫。为舌庸、苦成、大夫种、范蠡、皋如。
4.战国时魏的五大夫。为吴起、西门豹、北门可、乐羊、李克。
《國語辭典》:凉亭(涼亭)  拼音:liáng tíng
供人休憩、避雨或观赏的亭子。如:「午后突然下起一阵雷雨,凉亭里挤满了避雨的游人。」《醒世姻缘传》第八回:「晁大舍正在西边凉亭昼寝,听得这院里嚷闹,愕愕睁睁扒起来,趿了鞋来探问。」
《国语辞典》:茅黍  拼音:máo shǔ
汉代郭泰与同伴避雨时遇见茅容,觉得他的举止与众不同,便借宿于茅家。但见茅容杀鸡给母亲吃,自己和客人只吃些粗陋的饭菜。因此郭泰对茅容大为赞赏。见《后汉书。卷九八。郭泰传》。后指菜肴不丰。
《国语辞典》:懒凳(懒凳)  拼音:lǎn dèng
1.中国的老宅建筑中,在门房、门楼处或走道两旁放置供人閒话家常、歇脚避雨的短足长凳。《隋唐演义》第九回:「两带琵琶栏杆的外边,都是厢房,厢房内都是条桌懒凳。」
2.狭长凳子。《水浒传》第四回:「信步行到半山亭子上,坐在鹅项懒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