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遗骸(遺骸)  拼音:yí hái
死者的骸骨。《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刘安住气倒在地多时,渐渐苏醒转来,对著父母的遗骸,放声大哭。」
《漢語大詞典》:遗身(遺身)
(1).超然物外;避世隐居。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恬虚乐古,弃事遗身。” 晋 成公绥 《啸赋》:“邈姱俗而遗身,乃慷慨而长啸。” 明 刘基 《招隐》诗之四:“我生不偶俗,遗身在蒿蓬。”
(2).犹舍身。 三国 魏 曹植 《七启》:“是以雄俊之徒,交党结伦,重气轻命,感分遗身。”《宋书·袁淑传》:“自非达义之至,识正之深者,孰能抗心卫主、遗身固节者哉!”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迦摩缕波国:“子昔起广大心,发弘誓愿,孤游异域,遗身求法。”
(3).遗迹。 明 王士性 《广志绎·两都》:“ 桃源 三叉庙 有老 黄河 故道, 武宗 南幸,欲两岸牵挽龙舟,始塞泯之,今遗身犹隐隐存。”
(4).即遗体。如:将军的遗身弃于村外荒冢间,群众铲开积雪将其掩埋了。参见“ 遗体 ”。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漢語大詞典》:遗质(遺質)
犹遗体。法苑珠林卷六:“夜摩天上至阿迦尼吒天,不自杀生,亦不令他杀,死不食肉以化生,故死无遗质也。”参见“ 遗体 ”。
分類:遗体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漢語大詞典》:遗阴(遺陰)
(1).指遗体。
(2).指残存的阴云。 宋 王安石 《题晏使君望云亭》诗:“云徐无心静无滓,使君恬静亦如此。歘然一去扫遗阴,便觉烦歊悵千里。”
《漢語大詞典》:尸丧(尸喪)
尸体失落。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县长 赵祉 遣 泥和 拜檄謁 巴郡 太守。以十月乘船,於城湍堕水死,尸丧不得。”
(1).尸体;遗体。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臣从 太原王 来朝陛下,何忽今日枉致无理?臣欲还 晋阳 ,不忍空去,愿得 太原王 尸丧,生死无恨。”
(2).主持丧事。 唐 黄滔 《祭先外舅》:“孀妻捧奠,出女尸丧,嗣男而杳杳江岭,鄙子而明明肺肠。”
《漢語大詞典》:遗躬(遺躬)
犹遗体。吕氏春秋·孝行:“身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参见“ 遗体 ”。
分類:遗体
《國語辭典》:遗体(遺體)  拼音:yí tǐ
1.人的身体,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骨肉,故称为「遗体」。《礼记。祭义》:「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汉书。卷六八。霍光传》:「中孺趋入拜谒,将军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为大人遗体也。』」
2.死者的尸体。
《國語辭典》:舍利  拼音:shè lì
佛教修行者遗体焚化之后,所结成的珠状或块状的颗粒。其色有三种,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为梵语śarīra的音译。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曷逻怙罗恐王珍贵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蓝,登窣堵波,至诚所感,其石覆钵自开,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西游记》第八回:「放舍利之光,满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连。」也称为「舍利子」。
《國語辭典》:青玉  拼音:qīng yù
蓝宝石的别名。参见「蓝宝石」条。
《國語辭典》:异物(異物)  拼音:yì wù
1.奇特难见的东西。《书经。旅獒》:「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红楼梦》第二六回:「又是谁家有奇货?又是谁家有异物?」
2.妖魔鬼怪类。《文选。宋玉。高唐赋》:「卒愕异物,不知所出。」《聊斋志异。卷二。巧娘》:「彼虽异物,情亦犹人。」
3.死亡的人。唐。孟浩然 过景空寺故融公兰若诗:「故人成异物,过客独潸然。」
4.非生物体本身具有,而是由外界进入身体内部的东西。如掉进眼中的沙子。
《國語辭典》:化石  拼音:huà shí
在地层中经化石化作用所形成的生物遗骸,或生物活动所遗留的痕迹。可用以鉴定地层年代及沉积环境,并了解生物的演化。
《漢語大詞典》:遗形(遺形)
(1).超脱形骸,精神进入忘我境界。《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 李善 注:“《庄子》云: 仲尼 问於 颜回 曰:‘何谓坐忘?’回曰:‘堕支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於大道,此谓坐忘。’ 司马彪 曰:‘坐而自忘其身。’” 晋 陆机 《王子乔赞》:“遗形 灵岳 ,顾景忘归。” 明 袁宏道 《答梅客生书》:“朋友则有一二小官,斋郎典客之类,絶口不谈朝事者,其胸中又无一段先入意见为主,僕遂得遗形纵古,不相妨碍。”
(2).道教指尸解登仙。 晋 陆云 《登遐颂》:“ 梅公 指景,有皇遗形。” 唐 岑文本 《京师至德观法王孟法师碑铭序》:“以 贞观 十二年七月十二日,遗形而化,春秋九十有七。” 宋 梅尧臣 《长歌行》:“遗形得极乐,昇仙上玉京。”
(3).遗体,遗骸。宋书·夷蛮传·呵罗单国:“是名 如来 ,应供正觉,遗形舍利,造诸塔象。” 宋 赞宁 等宋高僧传·译经二·唐洛京圣善寺善无畏:“今观 畏 之遗形,渐加缩小。”
(4).指遗留下来的形貌。形体、形式。 三国 魏 曹植 《叙愁赋》:“观图像之遗形,窃庶几乎 英 皇 。” 晋 潘岳 《杨仲武诔》:“临穴永诀,抚櫬尽哀。遗形莫绍,增慟余怀。” 唐 高适 《还京次睢阳祭张巡许远文》:“思壮志於冥寞,问遗形於荆杞。” 金 元好问 《大室同希颜赋》诗:“壮哉 崧维岳 ,盘盘上窈冥。中天瞻巨镇,元气有遗形。” 朱自清 《中国歌谣·歌谣的分类》:“最早的叙事歌是最古的民歌的遗形。”
《國語辭典》:迁神(遷神)  拼音:qiān shén
迁移神主牌位。《文选。潘岳。寡妇赋》:「痛存亡之殊制兮,将迁神而安厝。」
《漢語大詞典》:仙蜕
(1).道教称人升仙后留下的遗体。实即干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人部四》:“至于仙蜕,余在 武夷 ,见其二齿、髮、手指,宛然如故,但枯槁耳。”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白云观》:“ 白云观 ,亦 元 时旧名。真人既逝之明年,其徒 清和 尹宗师 于观内搆 处顺堂 ,置幽宫以藏仙蜕。”
(2).引申谓仙人的遗物。
《國語辭典》:死尸(死屍)  拼音:sǐ shī
人死后的骸体。《三国演义》第八四回:「先主遥望遍野火光不绝,死尸重叠,塞江而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到三更半后,只见那死尸渐渐动起来。」
《國語辭典》:火葬  拼音:huǒ zàng
用火焚化死者遗体后,将骨灰置于容器中,再予以埋葬或存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