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论进(論進)
选拔进用。论,通“ 抡 ”。陈书·韩子高传:“及 琳 平, 子高 所统益多,将士依附之者, 子高 尽力论进, 文帝 皆任使焉。”
分類:选拔进用
《漢語大詞典》:拔举(拔舉)
选拔推荐。庄子·天地:“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 成玄英 疏:“施令设官,取得宜便,拔擢荐举,不失才能。”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下:“ 王甫 曰:‘卿辈皆相拔举,迭为脣齿;其不合则见排摈,非党而何?’”
《國語辭典》:提拔  拼音:tí bá
1.举荐或擢升人才。《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范弘之传》:「珣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
2.拯救。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三折:「哥哥也,且住咱,将妹子怎生提拔!」
3.提醒。《三侠五义》第五八回:「亏得四哥提拔,不然,我白玉堂岂不成了叛逆了么?」
《漢語大詞典》:拔俊
亦作“ 拔儁 ”。
(1).选拔俊才。《三国志·吴志·步骘传》:“方今王化未被於 汉 北, 河洛 之滨尚有僭逆之丑,诚擥英雄拔俊任贤之时也。” 唐 陈子昂 《上薛令文章启》:“吾当拔俊赏奇,使拾遗补闕。”
(2).犹拔萃。 清 姚鼐 《祭张少詹曾敞友文》:“君企古人,欲以义振,两试翰林,辞成拔儁。”参见“ 拔萃 ”。
《國語辭典》:拔萃  拼音:bá cuì
语本《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形容才能出众。《北史。卷八一。儒林传。序》:「惟信都刘士元、河间刘光伯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
《漢語大詞典》:谨选(謹選)
慎重选拔。司马法·天子之义:“既致教其民,然后谨选而使之。” 宋 彭龟年 《论正始之道疏》:“陛下虽简择僚友,谨选左右,然傅相之士少,侍御之人多。”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宋经略安抚使张公镇孙:“臣有以仰见陛下谨选循吏,欲以厚生之政仁斯民也。”
《漢語大詞典》:遴才
亦作“ 遴材 ”。 犹言选拔人才。 明 申佳胤 《详陈先著第二议》:“御敌之事,全在得将;将将之要,全在遴才。” 清 龚炜 巢林笔谈·祀庭桂文:“月殿遴才,不使仙娥专美;星宫考绩,应与奎宿同旌。” 清 魏源 《都中吟》之三:“数开科,数开捐,开科遴材为得士,开捐输粟为助边。”
分類:选拔人才
《漢語大詞典》:发补(發補)
发遣补用。旧时选拔任用官吏制度之一。元史·选举志三:“选补吏员,除都省自行选用外,各部依元设额数,遇闕职官,与籍记内相参发补。”元史·选举志三:“令史、奏差、典吏俱有发补定例。”
《漢語大詞典》:实选(實選)
根据德行才学选拔。汉书·魏相传:“今郡国守相多不实选,风俗尤薄。” 颜师古 注:“言不得其人。”后汉书·徐防传:“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説为得理,轻侮道术,寖以成俗,诚非詔书实选本意。”
《漢語大詞典》:论举(論舉)
选拔推举。论,通“ 抡 ”。《荀子·成相》:“ 天乙 汤 ,论举当,身让 卞随 、举 牟光 。”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汉书一“论臣”:“荀子·成相篇云:‘ 天乙 汤 ,论举当。’论举即选举也。”
分類:选拔推举
《漢語大詞典》:搜拔(蒐拔)
寻求选拔。 宋 韩维 《奉和象之夜饮之什》:“圣朝盛搜拔,列位罗羣英。” 明 唐顺之 《谢欧阳石江巡抚启》:“搜拔幽滞,如药笼所储,无间於牛溲马渤。”明史·罗通传:“古之将帅务搜拔众才。” 康有为 《大同书》戊部第二章:“见有麻葛……於是始则搜拔,继而试植,渐益推广,遂为衣裳。”
蒐拔:选拔。 明 张居正 《辛亥会试录序》:“乃今谬司校文之任,得以尽观天下士,简汰而蒐拔之。”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方 王 二君殫心蒐拔,惟恐偶屈一士。”
分類:寻求选拔
《漢語大詞典》:鉴拔(鑑拔)
亦作“鉴拔”。 谓识别选拔人才。后汉书·郑玄传:“ 玄 称 渊 为国器, 嘏 有道德。其餘亦多所鉴拔,皆如其言。”新唐书·李敬玄传:“ 太玄 坐免官十年。 敬玄 廉知之,擢为 郑州 司功参军,后至祕书少监、 申王 师,以德行闻。其鉴拔率若此。”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独孤及:“ 及 性孝友,喜鑑拔。”
《漢語大詞典》:选序(選序)
谓选拔人才和升官晋级的程序。南史·徐陵传:“若问 梁 朝 朱领军 异 亦为卿相,此不踰其本分耶?此是天子所拔,非关选序。”《陈书·宣帝纪》:“其军国兴造、徵发、选序、三狱等事,前须详断,然后启闻。”
《漢語大詞典》:品令
选拔官吏的格令。分九个品级。魏书·高祖纪下:“﹝ 太和 十九年﹞十有二月乙未朔,引见羣臣於 光极堂 ,宣示品令,为大选之始。”
《漢語大詞典》:甄择(甄擇)
(1).甄别选择。 唐 刘知几 史通·疑古:“近古之史也,言唯详备,事罕甄择。”
(2).指选拔人才。 明 李东阳 《送顾天锡员外审刑山西》诗:“岂不羡甄择?负重难为身。”
《漢語大詞典》:槱薪
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槱之。” 毛 传:“兴也……山木茂盛,万民得而薪之;贤人众多,国家得用蕃兴。”后因以“槱薪”比喻国家选拔贤才。 南朝 宋 谢庄 《求贤表》:“考绩之风载泰,槱薪之歌克昌。” 明 吾丘瑞 《运甓记·藩府贺正》:“但喜槱薪能得士,待看驱策佐明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