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67,分38页显示  上一页  2  3  4  5  6  8  9  10  11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政迹
溷迹
放迹
云迹
轨迹
寓迹
书迹
芳迹
厕迹
脚迹
逸迹
来迹
幽迹
安迹
龙迹
《漢語大詞典》:政迹(政蹟)
亦作“ 政蹟 ”。
(1).旧时指官吏治理政事的事迹。后汉书·鲁恭传:“所以来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2).犹政绩。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三年:“守令之有政迹者赏之,贪残者诛之,远近肃然。”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龙井寺:“方先生倅 杭 ,即道贬 处州 ,是以无政蹟可见。”参见“政绩”。
《國語辭典》:政绩(政績)  拼音:zhèng jī
官吏治理政务的绩效。《晋书。卷三。武帝纪》:「以京兆太守刘霄、阳平太守梁柳有政绩,各赐谷千斛。」《老残游记》第六回:「因天时尚早,复到街上访问本府政绩,竟是一口同声说好。」
《漢語大詞典》:溷迹(溷蹟)
亦作“ 溷跡 ”。亦作“ 溷蹟 ”。 混迹。 明 李贽 《序汇·史阁款语》:“盖家大人之少也,溷蹟於轩冕而不知其荣。” 清 戴名世 《河墅记》:“而先生犹然山泽之癯,溷跡於田夫野老,方且乐而终身,此岂徒然也哉?”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幽怪二·立誓减寿游庠:“世俗之视秀才也颇重,而得之者也颇难。往往有文学均优,写作俱佳,而佹得佹失,年至班白,犹溷迹于童子军中者。”
分類:混迹
《漢語大詞典》:放迹(放蹟)
亦作“ 放跡 ”。亦作“ 放蹟 ”。
(1).犹远行。《楚辞·九章·悲回风》:“求 介子 之所存兮,见 伯夷 之放迹。” 王逸 注:“放,远也;迹,行也。”
(2).犹浪迹。到处漂泊。 唐 韩愈 《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中大夫王公神道碑铭》:“同列有恃恩自得者,众皆媚承,公嫉其为人,不直视,由此贬 连州 司户,移 夔州 司马,又移 荆南 ……放跡在外,积四年。”新唐书·韩思彦传:“至官閲月,自免去,放蹟 江 淮 间。” 明 方孝孺 《学士亭记》:“故或放迹於江海,或养操於山林,求遗世忘累之士而与之游。” 清 顾炎武 《春雨》诗:“放跡江湖间,犹思理坟典。”
《骈字类编》:云迹(云迹)
宋 梅尧臣 依韵和昭亭山广教院文鉴大士喜予往还 马去侵云迹,风来袭野芳。
《國語辭典》:轨迹(軌跡)  拼音:guǐ jī
1.遗留下来的典范。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忠存轨迹,义形风色。」
2.数学上称某点或某线,适合一定的条件而运动时,其径路全体或所生之部分,称为此点或此线的轨迹。
《國語辭典》:轨道(軌道)  拼音:guǐ dào
1.遵循法度。《汉书。卷二二。礼乐志》:「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
2.供火车、电车行驶的铁轨。
3.物质运动时所循的路径。
《漢語大詞典》:寓迹(寓跡)
亦作“ 寓跡 ”。 犹寄足。暂时寄住。 唐 马吉甫 《蝉赋》:“聊息心於万事,欣寓跡於一枝。” 宋 郭彖 睽车志卷四:“有士人寓迹 三衢佛寺 ,忽有女子夜入其室。”又为托身。云笈七籤卷一一二:“僧 悟玄 不知何许人也,虽寓跡緇褐,而潜心求道。”
《國語辭典》:书迹(書跡)  拼音:shū jī
1.笔迹。《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世祖西巡,子业启参承起居,书迹不谨,上诘让之;子业启事陈谢。」
2.书法作品。如:「书迹名品薮编」。《旧唐书。卷八○。列传。褚遂良》:「太宗尝出御府锦购求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辩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
《漢語大詞典》:芳迹(芳跡)
指前贤的行迹。 梁启超 《爱国歌》之四:“君不见 博望 、 定远 芳跡已千古,时哉后起吾英雄。”
分類:前贤行迹
《漢語大詞典》:厕迹(廁跡)
亦作“ 厕跡 ”。 插足,置身。南齐书·刘瓛传:“既习此岁久,又齿长疾侵,岂宜摄斋 河閒 之听,厕迹 东平 之僚?”新唐书·高俭窦威传赞:“ 高竇 虽缘外戚姻家,然自以才猷结天子,厕跡名臣,垂荣无穷。” 金 王若虚 《赵州齐参谋新修悟真庵记》:“虽不足与闻玄理,厕迹羽流,而杖履往来,陪君为方外之友,庶无愧焉。”
分類:插足置身
《國語辭典》:脚迹(腳跡)  拼音:jiǎo jī
1.脚印、足迹。如:「地上留有一大片零乱的脚迹。」
2.前人的历史经验。如:「顺著前人的脚迹,可发现许多宝贵的智慧结晶。」
分類:脚印行踪
《漢語大詞典》:逸迹(逸蹟)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
(1).犹遁迹。指隐居。 汉 王粲 《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
(2).指骏马的快步。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
(3).高超的书艺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 唐 窦暨 《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 ,毫翰云为,任兴所适。”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 廉 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遗踪;逸事。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韵府拾遗 陌韵》:来迹(来迹)
宋史日本国传重蒙宣恩忽趁来迹
《漢語大詞典》:幽迹
(1).隐微的心迹。旧唐书·郑畋传:“若匪遭逢圣君,无以发扬幽迹。”
(2).隐居的踪迹。 唐 骆宾王 《上司刑太常伯启》:“实欲投竿垂饵,晦幽迹於 渭 滨;抱瓮灌园,絶机心於 汉 渚。”
《國語辭典》:安迹(安跡)  拼音:ān jī
安定、立足。《三国演义》第六○回:「松观荆州:东有孙权,常怀虎踞;北有曹操,每欲鲸吞;亦非可久恋之地也。玄德曰:『故知如此,但未有安迹之所。』」
分類:立足
《骈字类编》:龙迹(龙迹)
邢子励地记龙山石上往往有仙人及龙迹故以为名 陈至红楼院诗藻井尚寒龙迹在红楼初试日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