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踵迹相接(踵跡相接)
同“ 踵趾相接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梁提督:“自丛嵐迭嶂间以刀掘路,士卒各怀一铁钉,踵跡相接,攀钉而上。”
《漢語大詞典》:重迹屏气(重跡屏氣)
同“ 重足屏气 ”。 北齐书·酷吏传·卢斐:“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跡屏气,皆目之为 卢校事 。”北史·恩幸传·穆提婆:“ 令萱 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 提婆 则 唐邕 之徒,皆重跡屏气。”
《漢語大詞典》:朱迹(硃跡)
盖上印章后的朱色痕迹。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邮政·抄牌》:“所用印信,要硃跡明白,又不可倒用。”
《漢語大詞典》:蜘丝马迹(蜘絲馬跡)
犹言蛛丝马迹。比喻事情发生后留下的线索和痕迹。 清 沈德潜 说诗晬语卷上:“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 黄河 落天走 东海 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蜘丝马跡。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
《漢語大詞典》:振景拔迹
谓提拔。 晋 陆机 《谢平原内史表》:“服冕乘轩,仰齿贵游,振景拔迹,顾邈同列。”
分類:提拔
《漢語大詞典》:望尘追迹(望塵追跡)
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孙中山 《建国方略·知行总论》:“ 唐 虞 三代甫由草昧而入文明,乃至 成周 ,则文物已臻盛轨,其时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学术工艺,几与近代之 欧 美 并驾齐驱,其进步之速,大非 秦 汉 以后所能望尘追跡也。”
《分类字锦》:投迹王庭
颜延之 逮事休命始,投迹阶王庭。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希踪禹迹
向大禹学习,希望得到成功
《漢語大詞典》:畏影避迹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迹”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扰。陈书·萧允传:“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 允 独不行。人问其故, 允 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 庄周 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於患。”亦作“ 畏影而走 ”。 宋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 庄生 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分類:事理
《國語辭典》:无迹可寻(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没有踪迹可以寻求。指做事不著痕迹。《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漢語大詞典》:无迹可求(無迹可求)
见“ 无迹可寻 ”。
《國語辭典》:无迹可寻(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没有踪迹可以寻求。指做事不著痕迹。《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漢語大詞典》:缩迹(縮跡)
隐藏踪迹。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苟非遇大贤君子,智识度越,则缩跡避訕,碌碌走趋之不暇也。”
《分类字锦》:蹋石有迹(蹋石有迹)
汉书武帝纪获汗血马来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师古曰蹋石者谓蹋石而有迹言其蹄坚利
分类:
《骈字类编》:坛迹(坛迹)
唐书礼乐志唐太宗已平突厥而年榖屡丰群臣请封泰山太宗初颇非之已而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坛迹以是岁两河大水而止
《漢語大詞典》:肆迹
放开脚步。谓到处游览。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肆迹敛文藻,委怀在长年;安得 筇 竹杖,相从住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