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望尘追迹(望塵追跡)
比喻赶上别人的前进速度。 孙中山 《建国方略·知行总论》:“ 唐 虞 三代甫由草昧而入文明,乃至 成周 ,则文物已臻盛轨,其时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学术工艺,几与近代之 欧 美 并驾齐驱,其进步之速,大非 秦 汉 以后所能望尘追跡也。”
《分类字锦》:投迹王庭
颜延之 逮事休命始,投迹阶王庭。
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希踪禹迹
向大禹学习,希望得到成功
《漢語大詞典》:畏影避迹
庄子·渔父:“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絶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后以“畏影避迹”比喻不明事理,庸人自扰。陈书·萧允传:“时寇贼纵横,百姓波骇,衣冠士族,四出奔散, 允 独不行。人问其故, 允 答曰:‘夫性命之道,自有常分,岂可逃而获免乎…… 庄周 所谓畏影避迹,吾弗为也。’乃闭门静处,并日而食,卒免於患。”亦作“ 畏影而走 ”。 宋 欧阳修 《六一居士传》:“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此 庄生 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分類:事理
《國語辭典》:无迹可寻(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没有踪迹可以寻求。指做事不著痕迹。《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漢語大詞典》:无迹可求(無迹可求)
见“ 无迹可寻 ”。
《國語辭典》:无迹可寻(無跡可尋)  拼音:wú jī kě xún
做事没有踪迹可以寻求。指做事不著痕迹。《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有必宜改者,则以渐移变,使无迹可寻。」
《漢語大詞典》:缩迹(縮跡)
隐藏踪迹。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苟非遇大贤君子,智识度越,则缩跡避訕,碌碌走趋之不暇也。”
《分类字锦》:蹋石有迹(蹋石有迹)
汉书武帝纪获汗血马来注应劭曰大宛旧有天马种蹋石汗血汗从前肩膊出如血号一日千里师古曰蹋石者谓蹋石而有迹言其蹄坚利
分类:
《骈字类编》:坛迹(坛迹)
唐书礼乐志唐太宗已平突厥而年榖屡丰群臣请封泰山太宗初颇非之已而遣中书侍郎杜正伦行泰山上七十二君坛迹以是岁两河大水而止
《漢語大詞典》:肆迹
放开脚步。谓到处游览。 清 黄鷟来 《题毛闇斋采芝图》诗:“肆迹敛文藻,委怀在长年;安得 筇 竹杖,相从住云端。”
《漢語大詞典》:韬神晦迹(韜神晦迹)
谓隐藏踪迹。隋书·薛道衡传:“粤若 高祖文皇帝 ,诞圣降灵则赤光照室,韜神晦迹则紫气腾天。”
《國語辭典》:韬声匿迹(韜聲匿跡)  拼音:tāo shēng nì jī
隐匿起来,不再露面。《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昔闻投簪逸海岸」句下李善注引晋。挚虞 徵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
《漢語大詞典》:韬迹隐智(韜迹隱智)
谓藏匿踪迹,不露才智。 北齐 刘昼 新论·韬光:“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迹隐智,以密其外。”
《國語辭典》:韬光晦迹(韜光晦跡)  拼音:tāo guāng huì jī
比喻隐藏才能,不露于外。《醒世恒言。卷四○。马当神风送滕王阁》:「单说著自古至今,有那一等怀才抱德,韬光晦迹的文人秀才,就比那奇珍异宝、良金美玉,藏于泥土之中。」也作「晦迹韬光」。
《漢語大詞典》:韬光敛迹(韜光斂跡)
同“韜光晦蹟”。 明 袁宏道 《德山麈谭》:“学道人须是韜光敛跡,勿露锋芒,故曰潜曰密。若逞才华,求名誉,此正道之所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