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536,分36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迷川
醉迷
入迷
迷罔
迷头
迷中
哀迷
迷塞
情迷
迷宫
破迷
迷下蔡
迷岸
生迷
遂迷
《漢語大詞典》:迷川
犹迷津。 唐 李白 《春日归山寄孟浩然》诗:“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 明 何景明 《赠玺师》诗:“觉路开无极,迷川度有缘。”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一:“得济迷川,遽焚宝筏。”参见“ 迷津 ”。
《國語辭典》:迷津  拼音:mí jīn
1.迷失渡头所在。唐。孟浩然 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八出:「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2.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漢語大詞典》:醉迷
因酒醉而迷糊不清。《敦煌变文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经文》:“若早是醉迷,又望坑而行,必见颠坠。” 宋 吴文英 《浣溪沙·陈少逸席用联句韵有赠》词:“湖上醉迷 西子 梦,江头春断倩离魂。” 茅盾 《子夜》三:“ 吴少奶奶 便像醉迷似的扑在 雷参谋 胸前,她的脸恰靠在 雷参谋 肩头。”
《國語辭典》:入迷  拼音:rù mí
专注于某种事物而心无旁骛。如:「他对科幻类的小说很入迷。」
《國語辭典》:迷罔  拼音:mí wǎng
1.心神不清。《列子。周穆王》:「秦人逄氏有子少而惠,及壮而有迷罔之疾。」
2.眩惑。汉。王符《潜夫论。忠贵》:「迷罔百姓,欺诬天地。」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四。记文》:「非特救当世正人端士之网罗,直欲戒后世乱臣贼子之迷罔,徇公忘己,为国惜贤。」
《國語辭典》:迷头(迷頭)  拼音:mí tóu
糊涂。《儿女英雄传》第四○回:「太太听了,好不欢喜,那知他这个头,磕的一点儿不迷头。」
《漢語大詞典》:迷中
处于迷惑之中。管子·势:“战而惧险,此谓迷中。” 尹知章 注:“方战之时,惧有险碍,进退莫知其从,故曰迷中,言在迷惑之中。”
分類:迷惑
《漢語大詞典》:哀迷
悲伤迷惘。《晋书·惠帝纪》:“昧於大道,不明于训,战战兢兢,夕惕若厉。乃者哀迷之际,三事股肱,惟社稷之重,率遵翼室之典,犹欲长奉先皇之制,是以有 永熙 之号。”
分類:悲伤迷惘
《漢語大詞典》:迷塞
(1).糊涂,不开窍。 宋 曾巩 《与刘沆龙图启》:“粗知古今,可胜感励;恨当迷塞,曷用极偿?” 宋 叶适 《总干黄公行状》:“惟荒哀迷塞,不能次第其辞,而以属於子也,若何而可?”《西湖二集·愚郡守玉殿生春》:“这孩子恁般愚鲁,想是心窍中迷塞之故。”
(2).犹迷失。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下:“后数年再游,则其僧已亡,故道迷塞矣。”参见“ 迷失 ”。
《國語辭典》:迷失  拼音:mí shī
1.迷惑而无法分辨。《晋书。卷七八。列传。陶回》:「峻果由小丹杨经秣陵,迷失道,逢郡人,执以为乡导。」《文明小史》第四回:「不料多走了路,迷失路途,不忙问怎的。」
2.丢掉、失去。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一折:「等孩儿长大时年,交付他收执依然,遮莫杀颠沛流离,休迷失水木根源。」《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四:「小的妻子久为杨化冤魂所附,真性迷失。」
《漢語大詞典》:情迷
迷于情爱。红楼梦第一二○回:“但那 寳玉 既有如此的来歷,又何以情迷至此,復又豁悟如此?”
分類:情爱
《國語辭典》:迷宫(迷宮)  拼音:mí gōng
1.转弯抹角,令人扑朔迷离,难辨方向与出口的道路。如:「这游乐场的迷宫设施很复杂。」
2.令人混乱,无法釐清态势的局面。如:「如今的情况这般混乱,我好像陷入迷宫中了。」
《漢語大詞典》:破迷
解除迷惑。 唐 方干 《书法华寺上方禅壁》诗:“是非生死多忧恼,此日蒙师为破迷。”
《漢語大詞典》:迷下蔡
战国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赋》:“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 阳城 ,迷 下蔡 。”后因以“迷下蔡”形容女子艳丽迷人。《文选·阮籍〈咏怀诗〉之二》:“倾城迷 下蔡 ,容好结中肠。” 张铣 注:“言美皃倾人之城,迷惑 下蔡 之邑。” 唐 温庭筠 《春暮宴罢寄宋寿先辈》诗:“ 苏小 风姿迷 下蔡 , 马卿 才调似 临邛 。”亦作“ 迷伤下蔡 ”。 唐 张鷟 游仙窟:“虫蛆面子,妬杀 阳城 ;蚕食容仪,迷伤 下蔡 。”
《漢語大詞典》:迷岸
(1).迷途。 南朝 梁简文帝 《奉清上开讲启》:“是以背流知反,迷岸识归。”
(2).迷茫的河岸。 元 黄庚 《雪》诗:“迷岸未春飞柳絮,前邨破晓压梅花。”
《韵府拾遗 齐韵》:生迷
司空图诗惟应执著便生迷
《韵府拾遗 齐韵》:遂迷
孔丛子仁道在迩求之若远遂迷不复自婴屯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