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1,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述遵
细述
缵述
注述
述律
上述
述怀
褒述
诵述
中述
披述
赘述
述赞
笔述
箸述
《漢語大詞典》:述遵
遵循。后汉书·光武帝纪下:“ 太宗 识终始之义, 景帝 能述遵孝道。” 南朝 齐 王融 《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二:“将使杏花菖叶,耕穫不愆;清甽泠风,述遵无废。”
分類:遵循
《国语辞典》:细述(细述)  拼音:xì shù
详细叙述。《三国演义》第九回:「布又将凤仪亭相遇之事,细述一遍。」《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一切脱帽拉手的虚文,不用细述。」也作「细叙」。
《漢語大詞典》:缵述(纘述)
继承传述。 汉 王逸 《〈离骚〉后序》:“舒肆妙虑,纘述其词。”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资治通鉴:“ 司马公 修资治通鑑……尝以手帖论纘述之要,大抵欲如左传叙事之体。”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六经惟春秋纘述尤盛。” 清 田北湖 《论文章源流》:“昔在 周公 ,纘述 唐 虞 ,宗述 文 武 。”
分類:继承传述
《漢語大詞典》:注述(註述)
犹注释。为古籍作解释。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四:“诸注述者咸言 曲沃 在北,此非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林寺:“﹝ 卢白头 ﹞虽在朱门,以注述为事,注周易行之於世也。”
注释和著述。 明 钱德洪 《〈朱子晚年定论〉序》:“ 朱子 病目静久,忽悟圣学之渊微,乃大悔中年註述误己误人,遍告同志。”
《漢語大詞典》:述律
辽 姓。辽史·后妃传有 太祖 淳钦皇后 述律氏 。
分類:太祖皇后
《國語辭典》:上述  拼音:shàng shù
以上所陈述的内容。多用于文章段落或条文等的结尾。如:「上述各点,请各位确实遵行。」
《漢語大詞典》:述怀(述懷)
陈述情怀,表达志向。 南朝 宋 颜延之 《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序》:“乃命史臣,累德述怀。”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閒适,感伤,则随时写景,述怀、赠答之作,故次之。” 朱自清 《〈燕知草〉序》:“其实不但‘一样’,他那洞达名理、委曲述怀的地方,有时竟是出蓝胜蓝呢。”
《漢語大詞典》:褒述
亦作“褒述”。 谓记述其功德予以表彰。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顾见神宫,追惟桑梓襃述之义,用敢作颂。” 南朝 宋 傅亮 《为宋公求加赠刘前军表》:“皇恩褒述,班同三事,荣哀既备,宠灵已泰。” 宋 孔平仲 续世说·假谲:“ 三思 讽太史奏,其夜摄提星入太微至帝座,此则王者与大臣私相接,大臣能纳忠,故有所应。 中宗 降詔褒述。”
《漢語大詞典》:诵述(誦述)
诵读传述;讲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本事:“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三国志·蜀志·尹默传:“﹝ 默 ﹞又专精於《左氏春秋》,自 刘歆 条例, 郑众 、 贾逵 父子、 陈元 、 服虔 注説,咸略诵述,不復按本。”
《骈字类编》:中述
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睢之乱以为风始上又屈原传见上称下
又索隐后序太史公之书既 序轩黄中述战国或得之于名山坏宅或取之以旧俗风谣故其残文断句难究详矣 后汉书班固传仰监唐典中述祖则
《漢語大詞典》:披述
陈述。陈书·高祖纪上:“僕行计决矣,凭为披述。”
分類:陈述
《國語辭典》:赘述(贅述)  拼音:zhuì shù
多事叙述。《老残游记》第一九回:「黄人瑞少不得尽他主人家的义务,不必赘述。」
分類:赘述叙述
《漢語大詞典》:述赞(述贊)
(1).文体名。史论的一种,全篇用韵。文选列有“史述赞”一类,选录汉书后汉书赞四篇。 唐 司马贞 撰史记索隐,于史记纪、传、世家、书、表之篇末皆有述赞。
(2).泛指论述、赞颂的文章。
《國語辭典》:笔述(筆述)  拼音:bǐ shù
用文字记述。如:「他畅游归来,笔述所见所闻。」《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列传三。林纾列传》:「所传译欧西说部至百数十种。然纾故不习欧文,皆待人口达而笔述之。」
《漢語大詞典》:箸述
(1).写作;编纂。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书籍之浩浩,箸述者之众,若江海然,非一人之腹所能尽饮也,要在慎择焉而已。”
(2).写作的成品。 清 朱焘 《北窗呓语》:“名重之士,每致继起无人,往往生前箸述重若璆琳,身后子孙弃如草芥。” 章炳麟 《文学说例》:“前世箸述,其篇题多无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