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四眺
向四处远望。 南朝 宋 鲍照 《登翻车岘》诗:“升岑望原陆,四眺极川梁。” 宋 陆佃 《适南亭记》:“及登是亭,四眺无路。” 清 邵长蘅 《夜游孤山记》:“凭槛四眺,则湖圆如镜。”
分類:四处远望
《漢語大詞典》:驰目(馳目)
犹言放眼远望。《文选·颜延之〈秋胡诗〉》:“捨车遵往路,鳧藻驰目成。” 吕延济 注:“ 秋胡 望其妻而前,如鳧鸟得水草,欢跃而进,将以目击,冀成其心。” 明 陈子龙 《春郊》诗之四:“驰目默无言,缓步归瑶帷。”
分類:放眼远望
《漢語大詞典》:伫盼(佇盼)
(1).久立远望。 晋 陆机 《于承明作与士龙》诗:“分涂长林侧,挥袂 万始亭 。佇盼要遐景,倾耳玩餘声。”
(2).谓眷恋,思念。 朱自清 《白采》:“这是他立在露台上远望的背影,他说是聊寄佇盼之意。”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七:“佇盼之情,与君俱深。”
《漢語大詞典》:眺瞩(眺矚)
登高远望。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桓公 入 洛 ,过 淮 泗 ,践北境,与诸僚属登 平乘楼 ,眺瞩中原。” 南朝 梁 萧统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陶嘉月而熙游,藉芳草而眺瞩。” 唐 吴兢 乐府古题要解卷上:“於城上眺瞩,见羣少年歌謡通畅。”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汪士秀:“时望月东升,澄江如练。方眺瞩间,忽有五人自湖中出。”
《國語辭典》:引头(引頭)  拼音:yǐn tóu
1.带头、起头。《宋史。卷一三○。乐志五》:「文舞武舞计用一百二十八人,就以文舞番充。其二舞引头二十四人,皆召募补之。」
2.居中牵引,促成某事的人。《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只是适来又说了他几句言语,无颜相见,且叫妈妈来做引头。」《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小道人正下在他家,何不央他来做个引头,说合这话也好。」
3.话本在故事之前用以引入正文的诗词或小故事。《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九:「在下为何说这个做了引头?」
《國語辭典》:凉篷(涼篷)  拼音:liáng péng
船上所搭建用以遮阳取凉的棚子。《儒林外史》第四一回:「那外江的船,都下掉了楼子,换上凉篷,撑了进来。」
《漢語大詞典》:虹泉
瀑布。远望如高悬天际,故称。 唐 张说 《扈从幸韦嗣立山庄应制》诗序:“虹泉电射,云木虚吟。” 唐 薛曜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雾隐长林成翠幄,风吹细雨即虹泉。”
《漢語大詞典》:极眼(極眼)
用尽目力远望。 唐 郑畋 《金銮坡上南望》诗:“极眼向南无限地,緑烟深处认中书。”
《漢語大詞典》:畅目(暢目)
(1).犹悦目。 唐 柳宗元 《上岭南郑相公献所著文启》:“守穾奥者,忽仰睎於白日;负泥涂者,遂自濯於清源。快心畅目,不知所喻。” 宋 沈辽 《送曾处善赴宝应尉》诗:“漫天风雪一畅目,满榻春阳欣炙背。”
(2).谓极目远望。 唐 卢纶 《秋晚霁后野望忆夏侯审》诗:“天晴禾黍平,畅目亦伤情。”
《漢語大詞典》:骋观(騁觀)
纵目远望。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延目广望,骋观终日。”
《國語辭典》:瞭望  拼音:liào wàng
站在高处向远方眺望。常有监视、侦察的意思。《三国演义》第四○回:「孔明分拨已定,乃与玄德登高瞭望,只候捷音。」《福惠全书。卷一七。刑名部。贼盗上》:「有已逃、有未逃,瞭望把风。」
《漢語大詞典》:顾眺(顧眺)
眺望,远望。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语资:“ 魏僕射 收 临代 ,七月七日登 舜山 ,徘徊顾眺。” 唐 李绅 《忆登栖霞寺峰》诗:“顾眺匪恣适,旷襟怀卷舒。”
分類:眺望远望
《漢語大詞典》:长眄(長眄)
放眼远望。 晋 湛方生 《天晴》诗:“落帆修江渚,悠悠极长眄。”
《漢語大詞典》:游视(游視)
纵目远望。 宋 叶适 《财总论二》:“若经总制钱不减,和买折帛不罢,舍目睫之近而游视於八荒,此 方召 不能为将, 良平 不能为谋者也。”
《漢語大詞典》:遮手
谓用手遮在额前,以便远望。 严阵 《琴泉·江村晚唱》:“渔民们遮手望着星空,盼望着更大丰收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