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0,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辩议
思辩
六辩
敏辩
善辩
辩讷
辩捷
抗辩
讲辩
辩道
辩惠
辩理
辩问
辩诈
逸辩
《漢語大詞典》:辩议(辯議)
辨析议论。辩,通“ 辨 ”。吕氏春秋·用众:“辩议而不可为,是被褐而出,衣锦而入。” 汉 贾谊 新书·道德说:“是以先王举德之颂而为辞语,以明其理;陈之天下,令人观焉;垂之后世,辩议以审察之,以转相告。”
分類:辨析议论
《漢語大詞典》:思辩(思辯)
见“ 思辨 ”。
《國語辭典》:思辨  拼音:sī biàn
1.思考辨析。如:「他聪明灵敏,思辨能力很强。」
2.纯粹的思维。即不依实际经验作思考,而从事于形式、范畴、关系的掌握与推究。
3.不以外界事物为思考的对象,而以心为对象。
《骈字类编》:六辩(六辩)
庾信文六辩构字五运徵祥
《漢語大詞典》:敏辩(敏辯)
亦作“ 敏辨 ”。 机敏善辩。 唐 元稹 《莺莺传》:“言则敏辩,而寡於酬对。” 唐 薛用弱 集异记·韦知微:“谈论笑謔,敏辩无双。” 唐 高彦休 唐阙史·李仆射方正:“有 王处士 者,知书善棋,加之敏辨, 李公 寅夕与之同处。”
分類:机敏善辩
《漢語大詞典》:善辩
善于说辞。例如:能言善辩。
分類:善辩说辞
《韵府拾遗 月韵》:辩讷(辩讷)
范宁谷梁传序汉兴以来瑰望硕儒各信所习是非纷错准裁靡定故有父子异同之论石渠分争之说废兴由于好恶盛衰继之辩讷斯盖非通方之至理诚君子之所叹息也
《國語辭典》:辩捷(辯捷)  拼音:biàn jié
擅长辩论而才智敏捷。《南齐书。卷四七。列传。王融》:「融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北齐书。卷三三。列传。徐之才》:「之才药石多效,又窥涉经史,发言辩捷,朝贤竞相要引,为之延誉。」
《國語辭典》:抗辩(抗辯)  拼音:kàng biàn
1.对于别人的指责提出辩解。
2.法律上指当事人对于他造所为事实上的陈述,自为另一种事实上的主张,以期停止或消灭他造陈述的事实所应生之法律效果。
《漢語大詞典》:讲辩(講辯)
讲论辩别。《淮南子·修务训》:“而不能閒居静思,鼓琴读书,追观上古及贤大夫学问讲辩,日以自娱。” 高诱 注:“讲论辩别然否,自娱乐。”
分類:讲论论辩
《漢語大詞典》:辩道(辯道)
(1).阐明事理。 隋 王通 中说·事君:“ 房玄龄 问史,子曰:‘古之史也辩道,今之史也耀文。’” 阮逸 注:“辩道,约理明变。”
(2).巧伪之道。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原道:“‘人之为道而远人。’ 子思 言此之时,佛氏之教未入中国,已虑其絶人伦、去人事,始谓之辩道矣;其虑可不谓远已乎?”
《國語辭典》:辩惠(辯惠)  拼音:biàn huì
才智敏捷,巧言狡黠。《国语。晋语九》:「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彊毅果敢则贤。」《韩非子。扬搉》:「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辩惠好生,下因其材。」汉。王充《论衡。定贤》:「俗士以辩惠之能,据官爵之尊,望显盛之宠,遂专为贤之名。」
分類:聪明辩才
《漢語大詞典》:辩理(辯理)
申辩,申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审盗》:“至于盗之仇恨,贫无钱买,捕役又加拷逼,认写上道情形,方冀到官辩理;无如恶盗铁口硬证,问官尤指为狡贼,非严刑不招,夹棍边杠,紧拢狠敲,彼非石骨铜筋焉,有不满口招承者乎?”
分類:申辩
《漢語大詞典》:辩问(辯問)
盘问,查问。 南朝 梁 任昉 《奏弹刘整》:“輒摄 整 亡父旧使奴 海蛤 到臺辩问。” 南朝 梁 沈约 《奏弹王源》:“ 源 人身在远,輙摄媒人 刘嗣之 到臺辩问。”
分類:盘问查问
《漢語大詞典》:辩诈(辯詐)
言巧伪而多诈。 三国 魏 李康 《运命论》:“辩诈之伪,成於七国。”资治通鉴·周赧王五年:“ 仪 与 苏秦 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 魏 人 公孙衍 者,号曰 犀首 ,亦以谈説显名。其餘 苏代 、 苏厉 、 周最 、 楼缓 之徒,纷紜徧於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 仪 、 秦 、 衍 最著。”
分類:巧伪
《漢語大詞典》:逸辩(逸辯)
犹雄辩。三国志·魏志·锺会传:“ 弼 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晋书·慕容德载记:“恣非马之雄辞,奋谈天之逸辩。” 唐 李峤 《经》诗:“谁知怀逸辩,重席冠羣英。” 明 李东阳 《嘉禾姜封君哀辞》:“雄词逸辩,澜翻障决。”
分類: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