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笔辩(筆辯)
犹笔论。 汉 王充 论衡·自纪:“夫口论以分明为公,笔辩以荴露为通,吏文以昭察为良。”
《漢語大詞典》:订辩(訂辯)
见“ 订辨 ”。
《漢語大詞典》:订辨(訂辨)
亦作“ 订辩 ”。 订正辨明。蕙风词话卷三引 金 李治 《与翰苑诸公书》:“肯容我窜名玉堂之署,日夕相与刺经讲古,订辨文字,不即叱出。” 黄濬 《花随人圣盦摭忆·陈衎记戚继光与俞大猷事》:“唯 倭 寇与 日 本迺为二事,世俗混淆,正须订辩。”
分類:订正辨明
《漢語大詞典》:诋辩(詆辯)
抵拒和辩解。詆,通“ 抵 ”。 明 王廷相 《〈雅述〉序》:“虽 宋 儒极力詆辩,以挽返 洙 泗 之风,而才性有限,不能拔出流俗。”
《漢語大詞典》:持辩(持辯)
亦作“ 持辨 ”。 辩论。 明 方孝孺 《孙伯融传》:“持辨风生,举辞如云,人莫当其口。” 章炳麟 《论式》:“前世箸论在诸子,未有率尔持辩者也。”
分類:辩论
《高级汉语词典》:逞天辩
施展有关“天”的辩论才能
《國語辭典》:答辩(答辯)  拼音:dá biàn
1.反驳别人的批评、指责或论断。如:「他对你如此妄加批评,你为何不做答辩?」
2.法律上指被告或原告在法庭向法官所作的答覆与申辩。如:「关于这个问题,现在请被告律师答辩。」
《漢語大詞典》:诠辩(詮辯)
解释和论辩。南史·陆厥传:“ 约 论四声,妙有詮辩,而诸赋亦往往与声韵乖。”
分類:解释论辩
《國語辭典》:能言善辩(能言善辯)  拼音:néng yán shàn biàn
能言善道,辩才无碍。如:「凭著他那能言善辩的口才,终于说服了众人。」《镜花缘》第一八回:「小弟从未见过世上竟有这等渊博才女!而且伶牙俐齿,能言善辩!」也作「能言舌辩」。
《漢語大詞典》:设辩(設辯)
见“ 设辨 ”。
《漢語大詞典》:设辨(設辨)
运用辩说之辞。文选·班固〈答宾戏〉:“ 韩 设辨以激君, 吕 行诈以贾国。《説难》既遒,其身乃囚; 秦 货既贵,厥宗亦坠。” 李周翰 注:“ 韩非 设辩説以激发 秦始皇 之意也。”一本作“ 设辩 ”。
分類:运用辩说
《國語辭典》:事实胜于雄辩(事實勝於雄辯)  拼音: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事实的本身比强辩更具有说服力。如:「事实胜于雄辩。这回你不得不认错了!」
《漢語大詞典》:饶辩(饒辯)
争讼辩论。饶,通“ 譊 ”。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今赋颂之徒,苟为饶辩屈蹇之辞,竞陈诬罔无然之事,以索见怪於世。” 彭铎 校正:“‘饶’当作‘譊’。《众经音义》二十引仓頡篇:‘譊,讼声也。’‘譊辩’二字平列。”
《漢語大詞典》:衽席无辩(衽席無辯)
指帝王与后妃间生活上不注意礼仪。后汉书·皇后纪序:“ 孝文 衽席无辩。” 李贤 注:“ 郑玄 注礼记曰:‘衽,卧席也。’ 孝文 幸 慎夫人 ,每与皇后同坐,是无辩也。”亦作“ 衽席无辨 ”。旧唐书·李林甫传:“故杜絶逆耳之言,恣行宴乐,袵席无别,不以为耻,由 林甫 之赞成也。” 清 薛福成 《书〈汉书·外戚传〉后九》:“ 汉 自 高祖 帷薄不修, 文帝 衽席无辨,而宫闈之政不肃。”
《漢語大詞典》:览闻辩见(覽聞辯見)
谓见多识广,能说会道。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纪策考:“ 嚭 为人览闻辩见,目达耳通,诸事无所不知。”
《國語辭典》:狡辩(狡辯)  拼音:jiǎo biàn
狡猾强辩。如:「做错事应勇于承认,而不是一味不负责任地狡辩。」
《漢語大詞典》:论辩风生(論辯風生)
议论辩驳,极生动而又风趣。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七宝山座:“惟 张九龄 论辩风生,升此座,餘人不可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