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440,分30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辩慧
有辩
口辩
智辩
词辩
力辩
机辩
辩智
辩惑
辩丽
四辩
飞辩
辩章
辩难
诡辩
《漢語大詞典》:辩慧(辯慧)
聪明而富于辩才。墨子·尚同中:“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 汉 祢衡 《鹦鹉赋》:“性辩慧而能言兮,才聪明以识机。”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西蜀 官妓曰 薛涛 者,辩慧知诗。” 章炳麟 《訄书·商鞅》:“夫使民有权者,必其辩慧之士,可与议令者也。”参见“ 才辩 ”。
分類:聪明辩才
《漢語大詞典》:才辩(才辯)
亦作“ 才辨 ”。 才智机辩。后汉书·列女传·蔡琰:“﹝ 琰 ﹞博学有才辩,又妙於音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客甚有才辨, 瞻 ( 阮瞻 )与之言良久,及鬼神之事,反復甚苦。” 唐 海顺 《三不为篇》之二:“一朝鹏举,万里鸞翔,纵任才辩,游説君王。” 清 戴名世 《蔡瞻眠文集序》:“ 瞻眠 通敏有才辨,其气甚豪。” 梁启超 《变法通议·论科举》:“使绝域一科,以能通各国公法、各国条约章程,才辩开敏者为及格。”
分類:才辩才智
《韵府拾遗 铣韵》:有辩(有辩)
庄子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分类:有辩
《國語辭典》:口辩(口辯)  拼音:kǒu biàn
能言善辩的口才。《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辩。」《后汉书。卷四七。班超传》:「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漢語大詞典》:智辩(智辯)
亦作“ 智辨 ”。
(1).聪慧与口才。韩非子·说难:“大意无所拂悟,辞言无所繫縻,然后极骋智辩焉。”新唐书·李轨传:“﹝ 轨 ﹞略知书,有智辩。”《东周列国志》第一○四回:“有 甘茂 之孙 甘罗 ,年虽少,然名家之子孙,甚有智辩。”
(2).指巧辩。续资治通鉴·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 唐肃宗 流播之中,怵於邪谋,遂成 灵武 之篡,千载之下,虽智辨百出,不能为雪。”
《漢語大詞典》:词辩(詞辯)
亦作“ 词辨 ”。 能言善辩;能言善辩之才。宋书·范晔传:“ 熙先 素有词辩,尽心事之, 曄 遂相与异常,申莫逆之好。” 唐 李德裕 《幽州镇魏使状》:“性甚精敏,虽无词辨,言亦分明。”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此狐实大有词辩,君言之未详。”
分類:能言善辩
《韵府拾遗 铣韵》:力辩(力辩)
金史刘仲洙传田榖等以党罪废锢仲洙知其□上书力辩
《漢語大詞典》:机辩(機辯)
机智而长于言词。晋书·儒林传·潘京:“为州郡所辟,因謁见问策,探得‘不孝’字,刺史戏 京 曰:‘辟士为不孝邪?’ 京 举版答曰:‘今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其机辩皆此类。”隋书·裴蕴传:“ 藴 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詰。” 宋 惠洪 冷斋夜话卷一:“ 世祖 望见谓 谢庄 曰:‘ 摩訶衍 有机辩,当戏之。’ 跋陀 趋外陛, 世祖 曰:‘ 摩訶衍 不负远来,惟有一死在。’即应声曰:‘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恩德厚矣,无所欠,所欠者惟一死耳。’”
《漢語大詞典》:辩智(辯智)
(1).口才敏捷,能说会道。韩非子·五蠹:“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汉 东方朔 《答客难》:“自以为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2).指敏捷的口才。隋书·赵芬传:“ 芬 少有辩智,颇涉经史。”
(3).聪明才智。 章炳麟 《诸子学略说》:“曲语牟知,伪诈之民也,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漢語大詞典》:辩惑(辯惑)
辨疑解惑。辩,通“ 辨 ”。《文选·张协〈七命〉》:“於是登絶巘,遡长风,陈辩惑之辞,命公子於巖中。” 张铣 注:“求 华 大夫陈分辩,疑惑之辞。”
分類:解惑
《漢語大詞典》:辩丽(辯麗)
指言辞或文辞华美绮丽。汉书·王褒传:“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情采:“夫铅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宋 陆游 《跋傅正议至乐庵记》:“文辞辩丽动人,有 列御寇 、 庄周 之遗风。” 章炳麟 《刘永图传》:“其民质直好义,土风敦厚,无造次辩丽之气。”
《骈字类编》:四辩(四辩)
齐书褚伯玉等传见一音下言梁昭明太子谢敕赉制旨大集经讲疏启四辩 而未极□声阐而莫穷三沈约谢齐竟陵王示华严璎珞启见 远下 江总修心赋见三乘下
《國語辭典》:飞辩(飛辯)  拼音:fēi biàn
言辞疾速敏捷。《文选。孔融。荐祢衡表》:「飞辩骋辞,溢气坌涌。」《晋书。卷九一。儒林传。范平等传。赞曰》:「郁郁周文,洋洋汉典。炙輠流誉,解颐飞辩。」
《國語辭典》:辩章(辯章)  拼音:biàn zhāng
辨别明白。也作「平章」。
《國語辭典》:辩难(辯難)  拼音:biàn nàn
辩驳质问。《后汉书。卷三五。张曹郑列传。曹褒》:「作章句辩难,于是遂有庆氏学。」《三国演义》第六九回:「子春反覆辩难,辑对答如流。」
《國語辭典》:诡辩(詭辯)  拼音:guǐ biàn
诡异狡诈的辩说。《史记。卷八四。屈原贾生传》:「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也作「佹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