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范阳田氏。母梦僧著衲持锡入腹。而生。幼多神异。稍长以病聋聩。谢世缘。从薙落。经律奥义。不学而知。尤长于部析邪正。开释封滞。尝对孝文帝。弘宣大教。称旨。初住北台。后随南迁。誉蔼河洛。时有大法尊王经八十卷。号为佛所说。辨一读而识其伪。趣焚之。且欲尽注藏典。以辟馀非。或见异徵遂寝。注维摩。胜鬘。金刚般若。大乘义章。小乘义章。申玄照等。行世。弟子二人昙永亡名也。永负才傲俗。潜遁自守。辨每杖之。初无恨想。而晨夕遥礼云。
孙辨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
辨,江阳人,太安初为永昌从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7—522 【介绍】: 北魏僧人。明帝熙平初,顶戴《华严经》入五台山。后于式乾殿敷扬奥旨,宰辅名僧皆北面而听。有《华严论》。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瀛州史氏子。早依远公。学十地于少林大小三藏。遍窥其奥。而于涅槃尤精覈。后南游徐部研究摄论。披阅毗昙。名播东壤。开皇七年。随远入关住净影寺。弘通侍养。二者俱至。仁寿置塔。诏送舍利于越州大禹寺。灵验具别录。还京开导益盛。大业初。诏入东都内道场。今上居秦邸教旨召居胜光寺。晚以素业所资。慧门初辟。追崇净影。仍就讲说。又图远形相敬礼。贞观元年。以疾卒。寿七十馀。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齐人。住泰山灵岩寺。大业中。年踰七十矣。与同里神辨。来游襄部。其学研究天文地理。预陈休咎。其验如神。尝谓。禅居寺。固尽山势。奈何于前起阁。招致諠诤。后果不诬。有俗士。请视坟茔。周历原阜。指一所曰。此可以足食丰财。入土三尺。当获粟一升。又一丈。则当获五色文石二片。皆如其言。遂以葬。故其家殷盛至今。且未尝一夕废观宿度云。昔裕法师。每谓予以晋之道安。亦妙斯术。其注素女经。最为切要。独恨失其本耳。时一僧偶获以献。日披揽不小置。叹曰。世以弥天目安。吾始凝之。今而后斯信。此虽四纸。综括无遗。时方太阴犯井。遽曰。井楚分野。太阴水徵。楚其被水乎。未几汉江大涨。襄城之不没者仅一板。 儒者袁山松。闻其该博。造之以论子云太玄辅嗣易。辨曰。扬王之道。似未甚渊奥。松山勃然变色。以辨为嫉贤。辨曰。公何信古之过。然未睹其谬耳。因为举太玄而贬駮焉。 性好炉火。得钱则市丹砂铅汞物。或语以当慎出入。宜防盗。辨曰。无畏也。推盗之法。必以遁甲六丁。月朔加气。今如此。无畏也。 义宁中。南游岭表。不知所终。
释净辨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齐之韦氏子。少为书生。非其志也。乃从迁禅师。受大乘学。息缘静处。泊如也。或有诟詈毁訾于外者。终不顾问之。则曰。此予少年刎颈交也。第念久要之义厚矣。一旦忘之。岂人情哉。 仁寿置塔。送舍利葬于衡州岳寺。岳寺即陈思禅师所建大明寺也。胜迹尤多。辨因合集前后所见闻者。为感应传一部十卷。行于世。

人物简介

全隋文·卷二十八
辨志,爵里未详。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九百七
辨机。贞观时人。年十五。出家大总持寺。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俗姓袁。居越州永钦寺。智永弟子。相传王羲之兰亭真迹,藏于七代孙智永所,智永传辨才。太宗求之甚切,遣萧翼诡取之。因赐辨才财物,辨才惊惋,岁余卒。能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初僧。俗姓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梁司空袁昂玄孙。越州永兴寺僧、书法家智永弟子。智永卒时,将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交其保存。太宗贞观间,奉召入长安内道场,时年已80余。太宗问及真迹,谎称已于乱中丢失。归越中后,太宗遣监察御史萧翼设计骗去真迹。后惊悸病重,逾年即卒。时约在贞观十八年(644)后数年间。事迹见《法书要录》卷三所收何延之《兰亭记》。《全唐诗》存其诗1首。《古今禅藻集》卷七另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宗室。本名若幽。李神通裔孙。性刚正,有吏才。由长安令迁河南尹,又为京兆尹。寻迁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持节充朔方等节度行营兵马,镇于绛,赐名国贞。清白守法,为政急于操下,世称辨吏。因乏粮而军乱,为突将王振所害。
杨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工画山水,能尽其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襄州襄阳人,俗姓安。年十五出家,习三论及大乘诸经。高宗永徽间,至洛阳,后住长安大慈恩寺。龙朔间,多次奉诏与道士辩论,嘲戏于内宫,颇得高宗优赏。武则天时,助日照等译经。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安,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年15出家为僧,习三论及大乘诸经。高宗永徽间至洛阳,后奉诏住长安大慈恩寺。龙朔二、三年(662、663)间,多次奉诏与道士辩论嘲戏于内宫,获高宗优赏。武后时,曾助日照等翻译佛典。事迹见《集古今佛道论衡》卷丁、《宋高僧传》卷二及卷三。前书录其嘲谑诗7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灵辩,姓安氏,襄阳人。年十五出家,精习三论大乘诸经。龙朔二年为大慈恩寺沙门,后在西明寺译经,未详所终。诗七首。(《全唐诗》无灵辩诗,兹依《集古今佛道论衡》及《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师西明寺圆测传》录事迹)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唐京兆三原人,字辩机。于立政子。高宗永徽元年补弘文生。累迁岐州岐山令。丁忧后,授魏州贵乡令。入为夏官郎中。出为许州司马,历蒲、晋、润三州长史。武周长寿二年,授鄂州刺史。改道、利、果三州刺史。神功年间,为恒、阆二州刺史。久视元年,为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长安年中,历常州刺史、雍州司马、绛州刺史,入为太子左庶子,迁太仆少卿,出为兖州都督。睿宗景云二年,封东海郡公,检校鸿胪少卿。
全唐文·卷二百三十七
知微字辨机。太仆少卿立政子。永徽元年以门荫补宏文生。三年擢进士第。释褐授太子内坊丞。迁秘书郎。累官太子左庶子太仆少卿。封东海郡侯。除兖州都督。景云二年进封公。检校鸿胪少卿。太极二年卒。
僧瑗 朝代:初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0—690 【介绍】: 唐僧。高平昌邑人,字辩空。俗姓郁。年十三,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高宗龙朔二年奉敕剃剪。勤行精进,知名于时。有《武丘名僧苑》,《郁子注》及文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字辨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母赵氏梦。侧侍圣贤。浮空游乐。而娠。六岁随母礼舍利塔。见圣僧像于塔旁。欣然抃跃抱持。状若旧识者。因白母。愿出家。母以尚幼未之许。年十三。乃使为虎丘寺慧严法师弟子。龙朔二年。试所习薙剪。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诣江宁融禅师。学心法。永昌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疾革。谓弟子曰。尸之所在。不胜秽恶。吾欲出就他方耳。弟子等迎。止于通彼亭之靖志庄。忽闻异香充塞。瑗正观不乱。遗训勤切。合掌而终。春秋五十有一。
宋高僧传·卷第四 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僧瑗。字辩空。姓郁氏高平昌邑人也。姬水疏源狼亭袭庆。鲁相继昌侯之业。历载弥光。少傅纂尚书之风。清尘不昧。瑗夙殖奇颖。早擅嘉祥。母赵氏娠孕之日。侧侍圣贤浮空游乐。及年六岁随母入舍利塔见圣僧像。欣然跳跃状若旧交。因启母出家。母以其尚幼抑而未许。至年十三方遂其志。依虎丘寺慧严法师为弟子。谦揖之操出自生知。辩慧之能业称上首。以龙朔二年奉敕剃剪。冥符所应还隶此山。暨严公长往。乃依慧诩禅师受具足戒。听常乐寺聪法师三论。甚深无相。疑滞豁除。方便解脱。怡然独悟。因智从心證。遂诣江宁融禅师求学心法。摄念坐禅众魔斯伏。勤行精进猛兽恒驯。是以名称普闻声光八绝。旗亭趋利削迹无践。冬夏不易常披一纳。或滴水以充于夕渴。或数粒将济于朝饥。或风雪凛凛礼诵无替于六时。或炎暑爞爞经行不亏于少选。称扬叹羡容色湛如。毁辱诃骂欢喜而受。每荫以长松。属思鸿远。清泉独坐映定水以彫文。虚室高栖蔼禅枝而荡虑。撰武丘名僧苑一卷注郁子两卷文集三卷。盖道俗之仪表。人物之师范焉。永昌元年十二月二十日。见身有疾谓弟子曰。吾闻尸所到处便为秽恶。出就别方乃称离罪尔。门弟子等迎止于通波亭北静志庄。忽闻异香从空而下。瑗遗训勤切正观叮咛。灭后可依外国法。言讫合掌而终。春秋五十有一。缁素奔恸咸悲眼灭。弟子僧义立及雉山县尉檀信等。同遵师旨如法阇维。收其舍利。于寺建塔。勒铭于所。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高宗永淳元年(681)为都云县令。武后万岁通天二年(697)为检校廖州刺史。《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石刻碑文集》载其事迹,并录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续补遗
敬辨,永淳元年官都云县令,后任廖州大首领、检校廖州刺史。诗一首。(《全唐诗》无韦敬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