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832,分56页显示  上一页  28  29  30  31  32  34  35  36  3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姱辞
盟辞
慢辞
误辞
琐辞
讼辞
助辞
壮辞
转辞
辞钝
诈辞
征辞
贰辞
泛辞
端辞
《漢語大詞典》:姱辞(姱辭)
美好的言词。 唐 柳宗元 《吊屈原文》:“耀姱辞之曭朗兮,世果以是之为狂。”
分類:美好言词
《漢語大詞典》:盟辞(盟辭)
即盟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盟辞大意是 唐 南诏 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 南诏 不与 吐蕃 私下交通。”参见“ 盟文 ”。
分類:六章
《漢語大詞典》:盟文
盟誓的文辞。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蜀 闻 权 践阼,遣使重申前好。 综 为盟文,文义甚美。” 郭沫若 《侯马盟书试探》:“古时莅盟,除总序外,人各具一盟书,盟文相同,而人名各异,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写在一通盟文之上。”
分類:盟誓文辞
《漢語大詞典》:慢辞(慢辭)
亦作“ 慢词 ”。 不恭敬的言词。新唐书·浑瑊传:“﹝ 朱泚 ﹞方据 乾陵 下瞰城,翠翟红袍,左右宦人趋走,宴赐拜舞,又纵慢辞戏斥天子,以为胜在景刻。”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初征讨之议发自 夏言 ,帝既责 綰 ,因发怒曰:‘ 安南 事本一人倡,众皆随之,乃訕上听 言 计,共作慢词。’”
《韵府拾遗 支韵》:误辞(误辞)
唐书韦承庆传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挠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
《漢語大詞典》:琐辞(瑣辭)
猥琐的言辞。宋书·顾觊之传:“因造前定,果报指期,贫豪莫差,修夭无爽,有允琐辞,无愆鄙説,统而言之,孰往非命。”
分類:猥琐言辞
《漢語大詞典》:讼辞(訟辭)
诉状,状词。旧唐书·王求礼传:“ 钦望 作色拒之,乃奏曰:‘ 秦 汉 皆有税算以赡军, 求礼 不识大体,妄有讼辞。’”新唐书·太宗纪:“敕中书令、侍中朝堂受讼辞,有陈事者悉上封。”
分類:诉状状词
《漢語大詞典》:助辞(助辭)
见“ 助词 ”。
《國語辭典》:助词(助詞)  拼音:zhù cí
一种附著在词、词组或句子上,表达某种附加意义的虚词。国语的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得」)、时态助词(如「了」、「过」)和语气助词(如「吗」、「吧」)。
《漢語大詞典》:壮辞(壯辭)
勇壮的言辞;夸饰的言辞。魏书·董绍传:“ 萧宝夤 反於 长安 也, 绍 上书求击之,云:‘臣当出瞎 巴 三千,生噉 蜀 子。’ 肃宗 谓黄门 徐紇 曰:‘此 巴 真瞎也?’ 紇 曰:‘此是 绍 之壮辞,云 巴 人劲勇,见敌无所畏惧,非实瞎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夫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
《漢語大詞典》:转辞(轉辭)
婉转的言辞。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今者臣立於门,客有言曰 魏王 谓 韩冯 、 张仪 曰:‘ 煑枣 将拔, 齐 兵又进,子来救寡人则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此特转辞也。”
分類:婉转言辞
《国语辞典》:辞钝(辞钝)  拼音:cí dùn
言辞笨拙。《红楼梦》第六一回:「林之孝家的听他辞钝色虚,又因近日玉钏儿说那边正房内失落了东西,几个丫头对赖,没主儿,心下便起了疑。」
分类:笨拙
《漢語大詞典》:诈辞(詐辭)
诡诈的言辞。鹖冠子·能天:“诈辞者沮物者也,圣人知其所饰。”《汉书·息夫躬传》“虚造诈諼之策” 唐 颜师古 注:“諼,诈辞也。”
分類:诡诈言辞
《漢語大詞典》:征辞(徵辭)
(1).证验其言辞;责问。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亲亲,不徵辞,不察有罪。” 杜预 注:“言语相恨,当明徵其辞以审曲直。” 清 俞正燮 癸巳类稿·台湾府属渡口考:“ 荷兰 大惊,徵辞於 成功 。”
(2).引证古人言辞。 唐 韩愈 《送牛堪序》:“又约通大义,徵辞引类,旁出入他经者,又诵数十万言。”
《漢語大詞典》:贰辞(貳辭)
谓改变过去的话。《文选·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儻平生之言,犹在听览,宿心素志,无復贰辞。” 吕延济 注:“无復贰辞,将不移平生之言也。”
分類:过去
《漢語大詞典》:泛辞(汎辭)
亦作“泛辞”。 浮泛不切实的话。 宋 叶适 《始议一》:“今将尽天下而虑之,而后以一取一者可得而见,故不可以泛辞举,不可以偏説定,不可以远事言也。”
《漢語大詞典》:端辞(端辭)
正言。《后汉书·张衡传》:“ 贯高 以端辞显义。”
分類: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