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府拾遗 支韵》:黄辞(黄辞)
齐书明帝纪诏曰上览易遗下情难达是以甘棠见美肺石流咏自月一视黄辞如有含枉不申怀直未举者莅民之司并任厥失
《漢語大詞典》:内辞(内辭)
(1).谓为本国君侯讳饰之辞。《公羊传·桓公十八年》:“夫人外者何?内辞也。” 何休 注:“内为公讳辞。”《穀梁传·桓公十年》:“秋,公会 卫侯 于 桃丘 ,弗遇。弗遇者,志不相得也。弗,内辞也。” 范宁 注:“倡会者 卫 , 鲁 至 桃丘 而 卫 不来,故书‘弗遇’以杀耻。”
(2).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钟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3).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训纂:“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
(2).泛指隐微不显之辞。《穀梁传·隐公三年》:“其日有食之何也?吐者外壤,食者内壤。闕然不见其壤,有食之者也。有内辞也,或外辞也。” 钟文烝 补注:“‘有’之疑为内辞其辞最微……‘或’之疑为外辞,其辞较著。”
(3).对内的言词。《礼记·曲礼下》“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清 朱彬 训纂:“是在内从内辞,在外从外辞。”
《漢語大詞典》:盟辞(盟辭)
即盟文。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六章第一节:“盟辞大意是 唐 南诏 各守疆界,不相侵犯,保持和好关系, 南诏 不与 吐蕃 私下交通。”参见“ 盟文 ”。
分類:六章
《漢語大詞典》:盟文
盟誓的文辞。《三国志·吴志·胡综传》:“ 蜀 闻 权 践阼,遣使重申前好。 综 为盟文,文义甚美。” 郭沫若 《侯马盟书试探》:“古时莅盟,除总序外,人各具一盟书,盟文相同,而人名各异,不是把所有莅盟者之名字写在一通盟文之上。”
《漢語大詞典》:慢辞(慢辭)
亦作“ 慢词 ”。 不恭敬的言词。《新唐书·浑瑊传》:“﹝ 朱泚 ﹞方据 乾陵 下瞰城,翠翟红袍,左右宦人趋走,宴赐拜舞,又纵慢辞戏斥天子,以为胜在景刻。”《明史·外国传二·安南》:“初征讨之议发自 夏言 ,帝既责 綰 ,因发怒曰:‘ 安南 事本一人倡,众皆随之,乃訕上听 言 计,共作慢词。’”
《韵府拾遗 支韵》:误辞(误辞)
唐书韦承庆传长安中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张易之诛承庆以素附离免冠待罪时议草赦令咸推承庆召使为之无挠色误辞援笔而就众叹其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