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分两(分兩)
一分一两。谓分量,轻重。 宋 叶梦得 避暑录话卷上:“但云此病若何,当服何药,是在《千金》某部第几卷,即取纸书授之,分两不少差。”红楼梦第八四回:“太太説了,叫二奶奶亲自把分两对準了呢。” 浩然 《艳阳天》第一一一章:“ 萧长春 听了,在心里掂了掂分两。”
《國語辭典》:无权(無權)  拼音:wú quán
1.不具权势。《三国演义》第二○回:「若非国戚,谁肯尽忠讨贼?老臣无权,难行此事。」清。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守令》:「而今日之尤无权者莫过于守令,守令无权而民之疾苦不闻于上,安望其致太平而延国命乎!」
2.不能衡量轻重,不知随机应变。汉。袁康《越绝书。卷一五。越绝篇叙外传记》:「当时无天子,彊者为右,使句践无权,灭邦久矣。子胥信而得众道,范蠡善伪以胜。」
3.没有权利。如:「照现行法令的规定,你无权继承这份遗产。」
《國語辭典》:轩轾(軒輊)  拼音:xuān zhì
古代大夫以上乘坐的车前顶高的部分为轩,而车顶前低后高的部分为轾。一说车子行进时,前端高起叫轩,后端高起叫轾。多用于比喻高低、轻重、优劣的差异。如:「不分轩轾」。《幼学琼林。卷三。人事类》:「事有低昂曰轩轾,力相上下曰颉颃。」
《國語辭典》:铢两(銖兩)  拼音:zhū liǎng
比喻极细微、轻微。《史记。卷六七。仲尼弟子传。端沐赐传》:「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彊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淮南子。齐俗》:「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
《漢語大詞典》:数器(數器)
衡量轻重长短的器具。《周礼·秋官·大行人》:“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脩灋则。” 郑玄 注:“数器,銓衡也。”
《國語辭典》:争衡(爭衡)  拼音:zhēng héng
较量高低、胜负。北周。庾信〈竹杖赋〉:「楚汉争衡,袁曹兢逐。」《三国演义》第二九回:「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
《國語辭典》:分量  拼音:fèn liàng
1.事物的轻重、多寡。《宋史。卷二四二。后妃列传上。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后弟内殿崇班士林,供奉久,帝欲迁其宫,后谢曰:『士林获升朝籍,分量已过,岂宜援先后家比?』辞之。」《儿女英雄传》第四回:「骡夫说:『一个人儿不行,你瞧不得那件头小,分量够一百多斤呢!』」也作「份量」。
2.能力的强弱。《朱子语类。卷一三。学七。力行》:「若是大底功业,便用大圣贤做;小底工业,便用小底贤人做。各随他分量做出来,如何强得。」《红楼梦》第一一五回:「弟少时不知分量,自谓尚可琢磨;岂知家遭消索,数年来更比瓦砾犹贱。」
3.权力、地位的大小。如:「他在公司里,是个够分量的人。」
《漢語大詞典》:称物(稱物)
衡量物之多少、轻重。亦指按数量称取物品。三国志·魏志·邓哀王冲传:“时 孙权 曾致巨象, 太祖 欲知其斤重…… 冲 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参见“ 称物平施 ”。
与事物相符。 晋 陆机 《文赋》序:“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漢語大詞典》:称物平施(稱物平施)
根据物品的多少,做到施与均衡。易·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 孔颖达 疏:“称物平施者,称此物之多少,均平而施。”汉书·律历志上:“权者,銖、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 明 唐顺之 《条陈蓟镇补兵足食事宜》:“糴之贵贱因地腴瘠,假如腹里糴价五钱六钱,则穷边断是八钱九钱,奈何使苦寒与逸肥一样同折,非称物平施之义也。”
《國語辭典》:平均  拼音:píng jūn
1.轻重相等,分量一致。《汉书。卷二一。律历志上》:「钧者,均也,阳施其气,阴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
2.均匀计算。如:「董事会决议,公司今年的盈馀平均分给员工。」《清史稿。卷一○七。选举志二》:「临时试无定期,学期、年终、毕业考试分数与平日分数平均计算。」
《漢語大詞典》:提衡
(1).亦作“ 提珩 ”。谓用秤称物,以平轻重。引申为抗衡。管子·轻重乙:“则是寡人之国,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於诸侯,为之有道乎?”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七国之时,皆据万乘,南面称王,提珩为敌国累世。”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既而三河失统,九州之寳币不归;四塞提衡,万里之长城继作。”
(2).谓简选官吏。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纪于兹。” 李善 注:“言选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吏部候人数满百或二百,即引试,量书、判注拟,乃无被放者。故吏曹四时提衡,略无休暇。”
《漢語大詞典》:权量(權量)
权与量。测定物体大小、轻重的器具。周礼·地官·掌染草:“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 郑玄 注:“权量以知轻重多少。”汉书·律历志上:“谨权量,审法度。” 颜师古 注:“权,谓斤两也;量,斗斛也。” 清 马建忠 适可斋记言·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各类条约,论各国通商、译信、电报、铁路、权量、钱币、佃渔、监犯及预事交涉各事。”
《漢語大詞典》:权度(權度)
权衡度量。 清 唐甄 潜书·自明:“因师而得者,不过绳墨其身,权度其心,为君子人而止。” 胡适 《几个反理学的思想家》:“致其心之明,自然权度事情,无几微差失。”
《國語辭典》:悬衡(懸衡)  拼音:xuán héng
1.挂起秤锤。《淮南子。说林》:「循绳而斲则不过,悬衡而量则不差。」
2.昭示法度。《汉书。卷五一。邹阳传》:「臣闻秦倚曲台之宫,悬衡天下。」
3.比喻轻重相当,势均力敌。唐。齐己 酬西蜀广济大师见寄诗:「楚外已甘推绝唱,蜀中谁敢共悬衡。」
《國語辭典》:天平  拼音:tiān píng
1.衡量较轻物品的器具。直柱上支著一横杆,杆的两端各悬挂一个小盘,一边放置物品,一边放置砝码。当两端呈平衡状态时,累计砝码重量,即可求得物重。
2.天无变异。《魏书。卷三六。李顺传》:「各秉文而经武,故天平而地成。」
《國語辭典》:起倒  拼音:qǐ dǎo
1.抬举。《西游记》第二○回:「你识起倒,回去罢!不然,拿住你,一齐凑吃,却不是『买一个又饶一个』?」
2.主意。《二刻拍案惊奇》卷六:「正在没些起倒之际,只见一个管门的老苍头走出来。」
《漢語大詞典》:衡镜(衡鏡)
衡器和镜子。衡可以称轻重,镜可以照美丑。比喻辨别是非善恶的标准。 唐 卢照邻 《五悲·悲才难》:“童子尚知其不可,矧衡镜与蓍龟。” 唐 张说 《中书令逍遥公墓志铭》:“衡镜高悬,文武矫首,才无我失,善若己有。”《旧唐书·韦嗣立传》:“然后审持衡镜,妙择良能,以之临人,寄之调俗,则官无侵暴之政,人有安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