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风披(風披)
(1).犹披靡。晋书·张轨传:“四海倾覆,乘舆未反,明公以全州之力径造 平阳 ,必当万里风披,有征无战。”
(2).风轻轻拂过。 元 赵孟俯 《修竹赋》:“萧萧雨沐,梟梟风披。”
《漢語大詞典》:一吷
轻轻一吹的声音。吷,微声。庄子·则阳:“ 惠子 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 尧 舜 ,人之所誉也,道 尧 舜 於 戴晋人 之前,譬犹一吷也。’” 唐 韩愈 《读皇甫湜公安园池诗书其后》诗:“ 晋人 目二子,其犹吹一吷。” 宋 苏轼 《再游径山》诗:“榻上双痕凛然在,剑头一吷何须角?”
《漢語大詞典》:轻扬(輕揚,輕颺)
1.轻浮不正。 宋 范仲淹 《代胡侍郎奏乞馀杭州学名额表》:“臣伏见 餘杭郡 ,素为善地,蔚有秀民,宜恢 正始 之风,丕变轻扬之俗。”
2.轻轻飘扬。 清 何洯 《竞渡歌》:“轻扬 楚 些三山落,急促 吴 謳十里闻。”《小说选刊》1982年第9期:“古老的 长城 依旧,只见那一丛丛茂密轻扬的红柳,像一片红云,衬着这绵延的古老城垣。”参见“ 轻颺 ”。
3.扬扬自得貌。 宋 何薳 春渚纪闻·乖崖剑术:“遥见一举子乘驴径前,意甚轻扬,心忽生怒。”
《國語辭典》:轻飏(輕颺)  拼音:qīng yáng
随风轻轻飘扬。如:「国旗在微风中轻飏。」
《漢語大詞典》:嘘呵
(1).形容风扬火气。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紫焰嘘呵,高灵下堕。”
(2).轻轻吹气。 宋 洪迈 《夷坚乙志·阳大明》:“俄取桉间小黑石拊摩之,嘘呵良久,则成紫金矣。” 宋 苏过 《飓风赋》:“蚁之缘也,嘘则坠;蚋之集也,呵则举,夫嘘呵曾不足以振物,而施之二虫则甚惧。”
(3).呵气使暖,比喻关心爱护。 明 李东阳 《寄李知县遂之》诗:“百里多贫民,隆冬尚无襦。向来嘘呵力,力尽意有餘。”
《漢語大詞典》:拂掠
轻轻掠过。 唐 韩愈 《戏题牡丹》诗:“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宋 叶适 《过叶威仲不值》诗:“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 元 祖柏 《题自写昌蒲》诗之一:“瀟洒凭谁供拂掠,澹烟微雨及清风。”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二:“蜿蜒转折的长车沿着湖边经四十多个山洞,拂掠雪枝,映漾冰影。”
分類:轻轻掠过
《國語辭典》:飘拂(飄拂)  拼音:piāo fú
轻轻飘摇。如:「她乌黑的发丝在风中飘拂。」
《漢語大詞典》:溅水
相互浇水或轻轻玩水。例如:看孩子们在雨水坑里溅水嬉戏。
《國語辭典》:打水  拼音:dǎ shuǐ
1.汲水、取水。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汲水曰打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只因公婆凶悍,不要说逐日做烧火煮饭熬锅打水的事,只是油盐酱醋,他也拌得头疼了。」
2.处理肉馅时,加水搅和,使肉质膨松可口,称为「打水」。
3.游泳时用双脚或双手拍打水面,称为「打水」。
《漢語大詞典》:小砑
轻轻以石碾物使之光滑。常指经此法加工之布帛笺纸。 宋 晏几道 《鹧鸪天》词:“题破香牋小砑红,诗篇多寄旧相逢。” 宋 贺铸 《凤栖梧》词:“爱我竹窗新句鍊,小砑綾牋,偷寄西飞燕。”
《国语辞典》:扑上(扑上)  拼音:pū shàng
1.向前猛冲。如:「那只野狗对准他的脚踝扑上。」
2.轻轻拍敷。如:「在小宝宝身上扑上一层爽身粉。」
《漢語大詞典》:跕屣
亦作“ 跕躧 ”。亦作“ 跕蹝 ”。
(1).拖着鞋子,足尖轻轻着地而行。史记·货殖列传:“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徧诸侯。”汉书·地理志下:“女子弹弦跕躧,游媚富贵,徧诸侯之后宫。” 颜师古 注:“ 如淳 曰:‘跕音蹀足之蹀。躧音屣。’ 臣瓚 曰:‘躡跟为跕,拄指为躧。’躧字与屣同。屣谓小履之无跟者。跕谓轻躡之也。” 清 饶学曙 《估客行》:“弹弦跕蹝市门倚,目成眉语歌儿憨。”
(2).指挟妓冶游。 宋 毛珝 《踏莎行·题草窗词卷》词:“红烛呼卢,黄金买笑。弹丝跕躧 长安 道。” 清 王韬 《拟请建蒋芗泉中丞专祠议》:“ 粤 东风俗强悍,户多游民,学 东府 之呼卢,效 中山 之跕屣,以樗蒲为生活,至淫荡以倾家。”
《漢語大詞典》:闲袅(閒裊)
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轻轻摆动。 唐 温庭筠 《杨柳枝》词之一:“ 宜春苑 外最长条,閒裊春风伴舞腰。”
《国语辞典》:拓碑  拼音:tà bēi
拓印碑刻、金石文物时,用木槌均匀轻轻拍打拓纸,使显出字形的过程称为「拓碑」。也作「打碑」。
《漢語大詞典》:击扣(擊扣)
轻轻敲打。比喻督促。 清 钱谦益 《渡淮闻何三季穆之讣》诗:“以友为鞭策,频年赖击扣。”一本作“ 击叩 ”。
《國語辭典》:扑簌簌(撲簌簌)  拼音:pū sù sù
1.拟声词。形容风声,或不停的颤抖、滚动的声音。元。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起几个骨碌碌的轰雷,更一阵扑簌簌的怪风。」元。杨梓《豫让吞炭》第三折:「滴溜溜拥身飞过,赤力力镇动花梢,扑簌簌惊起栖鸦,悄蹙蹙的潜踪蹑足。」也作「扑鲁鲁」、「扑碌碌」、「扑速速」、「普碌碌」、「普速速」。
2.形容物体轻轻的、不断的落下来。大多用来形容流泪急而多的样子。《董西厢》卷六:「这对眼儿,泪珠儿滴了万颗;止约不定,恰才淹了,扑簌簌的又还偷落,胜秋雨点儿多。」《红楼梦》第一一一回:「扶了莺儿走到灵前,一面奠酒,那眼泪早扑簌簌流下来了。」也作「噗噜噜」、「噗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