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淩波
1.行于水波之上。常指乘船。 汉 严忌 《哀时命》:“势不能凌波以径度兮,又无羽翼而高翔。” 晋 束晰 《补亡诗·南荄》:“凌波赴汩,噬魴捕鲤。”《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寺僧平时吃着十方,此际料没得有凌波出险、载米上门的了。”
2.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南朝 梁 萧纪 《同萧长史看妓》诗:“寧殊值行雨,詎减见凌波。” 明 徐复祚《红梨记·初会》:“想他凌波偏称,罗袜内藏着可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绿雪堂集》:“ 钱舜举 《华清出浴图》云:‘…… 沈香亭 北何人见,偷写《凌波飞燕图》。’”
3.奔腾的波浪;波涛。《文选·郭璞〈江赋〉》:“抚凌波而鳧跃,吸翠霞而夭矫。” 李善 注:“《广雅》:‘凌,驰也。’《上林赋》:‘驰波跳沫。’”
2.形容女子步履轻盈。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凌波微步,罗韤生尘。” 南朝 梁 萧纪 《同萧长史看妓》诗:“寧殊值行雨,詎减见凌波。” 明 徐复祚《红梨记·初会》:“想他凌波偏称,罗袜内藏着可憎。”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下·绿雪堂集》:“ 钱舜举 《华清出浴图》云:‘…… 沈香亭 北何人见,偷写《凌波飞燕图》。’”
3.奔腾的波浪;波涛。《文选·郭璞〈江赋〉》:“抚凌波而鳧跃,吸翠霞而夭矫。” 李善 注:“《广雅》:‘凌,驰也。’《上林赋》:‘驰波跳沫。’”
《漢語大詞典》:无骨(無骨)
(1).指人体中没有骨的部位。《礼记·深衣》:“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 郑玄 注:“当骨,缓急难为中也。”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飞燕外传》:“丰若有肌,柔若无骨。”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3).以指无骨虫。《吕氏春秋·任数》:“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高诱 注:“若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
(4).不要折伤骨骼。《国语·晋语九》:“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 韦昭 注:“无骨,无折骨。”
(5).谓没有骨气。《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张缵 《让尚书仆射表》:“虽復吐言如伤,屈体无骨,动容窃斧,犹成多憾。”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韩信 在 淮阴 ,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7).指字体柔弱无力。《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卫夫人 《笔阵图》:“昔 秦丞相 斯 见 周穆王 书,七日兴嘆,患其无骨。”
(2).体无骨骼。形容体态柔软轻盈。《尸子》卷下:“ 徐偃王 有筋而无骨。”《飞燕外传》:“丰若有肌,柔若无骨。” 唐 刘禹锡 《观柘枝舞》诗之二:“体轻似无骨,观者皆耸神。”
(3).以指无骨虫。《吕氏春秋·任数》:“不至则不知,不知则不信,无骨者不可令知冰。” 高诱 注:“若无骨之虫,春生秋死,不知冬寒之有冰雪。”
(4).不要折伤骨骼。《国语·晋语九》:“夷请无筋无骨,无面伤,无败用,无陨惧。” 韦昭 注:“无骨,无折骨。”
(5).谓没有骨气。《艺文类聚》卷四八引 南朝 梁 张缵 《让尚书仆射表》:“虽復吐言如伤,屈体无骨,动容窃斧,犹成多憾。” 唐 李白 《赠新平少年》诗:“ 韩信 在 淮阴 ,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
(6).指文辞没有风格骨力。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风骨》:“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徵也。”
(7).指字体柔弱无力。《法书要录》卷一引 晋 卫夫人 《笔阵图》:“昔 秦丞相 斯 见 周穆王 书,七日兴嘆,患其无骨。”
《漢語大詞典》:掩冉
亦作“ 掩苒 ”。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
(1).披靡,偃倒。 唐 柳宗元 《袁家渴记》:“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緑,蓊葧香气。” 宋 苏轼 《和饮酒》之三:“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2).摇曳貌。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小秦淮录》:“池荷掩冉於左右,陇菊迤邐於东西。”
(3).柔弱貌。 宋 苏辙 《寓居》诗之四:“弱榴生掩冉,插竹强支叉。旋叠封根石,能开著子花。” 宋 陆游 《感怀》:“阡眠香草茂,掩苒烟柳弱。”
(4).轻盈柔美貌;柔和貌。 宋 洪迈 《夷坚丁志·临卭李生》:“女从水面掩冉而返。” 宋 辛弃疾 《喜迁莺》词:“掩冉如羞,参差似妒,拥出芙渠花发。”
(5).萦绕貌。 宋 王质 《游东林山水记》:“一色荷花,风自两岸来,红披緑偃,摇荡葳蕤,香气勃郁,冲怀罥袖,掩苒不脱。” 明 高启 《焚香》诗:“乍飘犹掩冉,将断更氤氲。”